第四节 农机使用及更新
第四节 农机使用及更新
为提高工效,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消耗,改善劳动条件,大胆创新,原牵引五铧犁改液压牵引和液压悬挂犁;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机具也相应改造,适应农事的需要,
1976年为解决施有机肥和过石制成的颗粒肥,改装了24行和48行播种机为推运式和大播轮式两种临时装置,增大了施肥量,减少堵塞,保证了麦播。同时改装了大豆深侧施肥的装置。精肥使用也有一定的改进,种肥混施改为种肥同部位分层,种肥分箱分管同下。以后,化学灭草已广为采用,播前土壤处理和播后化学灭草。1978—1982年,小麦、大豆大面积采用药物灭草。开始我场自制7台喷雾器,1980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喷雾机械。1984年购进丹麦产11台,波兰产6台,经在 10队试验效果明显。1978年化学灭草面积达3万余亩,1984年即达到了10多万亩,大面积草荒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1978年开始采用深松和耙茬深松耕作法,到1981年已达到全场作业面积的32%,1982年自制一台悬挂深松犁,全面推广。此项耕作法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有利抗旱,抗涝,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是一项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对大豆收割,进行了低割改装。割刀下降前移,并在割刀处留有漏土间隙,从而提高收割效果,消除了“泥花脸,”综合损失率在5%以下。
小麦分段收割是多年实践证明了既能增产又能提高粮食等级,并可提早收割期,减轻晒场的压力。于是将割晒机进行三板一帽的改装,从而提高了收获质量和进度。
十几年来对农机的改装和革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尤其在历史罕见特大涝灾的1981年,麦收时阴雨连绵达32天。土壤水份饱和,不少地块明水成片,机械下不了地,麦收受到严重威胁。在严重灾情面前,场党委号召:“抗涝抢收,抗灾夺丰收”。全场机务干部、技术人员和机务人员群策群力,昼夜奋战,给机车进行防陷改装。一是链轨穿木鞋,铁鞋,二是把大轮全封闭。在短短的几天里全场的拖拉机防陷改装40余台,占机车总数的60%。牵引式谷物收割机防陷改装30余台,占康拜因总数的50%。随即投入抢收战斗,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抢回小麦5,00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