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修造

第五节 农机修造


1970年组建时,成立了只修军械的修配所,以后,根据生产需要逐步过度到农机修理所。1972年由.修理所改称修配所,当时有厂长一人,党支部书记一人,职工40余人,其中有十余名修理工。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只有两台C—620、C—6.5普通车床,两台摇臂钻床,一台牛头刨,一台气门修磨机,电焊机,油泵试验台。厂房只有800平方米,像镗缸、磨轴一些关键件的修理需到宝泉岭修配厂。每年冬检只能承担10余台拖拉机的大修和7—8台康拜因发动机的修理。由于没有马力试验台,无法做马力试验,修理质量差成本高。
  1974年后,调来几名技术员,加强了技术力量。自制一台电动鼓风机,一台电压泵试验台,一台电气试验台,一台电焊机加热液压铆。又陆续购进了40公斤空气锤一台及升降台铣床、冲压力机,万能外圆磨床,立式钻床、直流电焊机各一台。从此提高了修理质量。
                 修造厂主要设备表



  1977年有了马力试验台,油泵试验台。1982年又引进新设备,轴瓦镗床,磨气门机、平面磨床等。据1983年统计,大修车20余台,康拜因 10余台。机务科还抓了降低修理费用,提出每台车大修理费不得超过 5,200元。 由厂长组织技术员、工人研究制定措施,承包到组,落实到人。费用由过去的7,400元下降到5,200元。
  1983年推广修理新技术,如应用清洗剂,全面铁冷焊,胶粘,密封胶垫等,修旧利废,提高了旧件上车率。并改造修理工艺,增加了磨合具,提高了修理质量。进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