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四章 基建

章下序


兵团时期,没有基建任务,不设基建专业机构。恢复农场后,成立基建科,负责农场的房屋建筑、维修、桥涵、水泥晒场等修建,下设制砖、制材、基建等专业厂、队及营房管理所。
  十七团搬迁后移交的房屋有69万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46万平方米,基本满足当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而基建队伍只有64人,年建筑能力 10000平方米。除维修原有房屋外,有少量的房建工程。常年大部分时间是到场外承揽包工,以保证职工生活收入,也为农场挣得收入,有时也有少量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修建少量用房。建场15年中共建筑房屋123, 561平方米,其中:各种库房15,580平方米,畜舍6000平方米,食堂2300平方米,住宅 51,348平方米,其它48,333平方米。 自1982年开始,所有房建全部砖瓦结构,原农场草木结构的房舍逐渐淘汰殆尽。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量提高,原有水泥晒场已不够用。建场后,逐年增添,共建筑水泥晒场51,830平方米。
  原农场有砖厂一个,经营多年,供农场基建用砖。十七团搬迁时,留交24门砖窑一座。50型制砖机一台,十余名工人。63团接收后,又从依兰营调来青年工人70多人,重建砖厂。当年(1972)生产红砖323万块,满足了农场基建的需要。
  由于管理得当,第二年即1973年烧出红砖570万块,抗压强度 150千克/C平方米,在总局砖瓦业评比中总分第2名。由于生产出的砖瓦抗压强度大,除满足本场外还远销鹤岗、伊春等地。红砖最高年产量 1982年达1,050万块,红瓦最高年产量1981年45万块。1983年红砖抗压强度达160千克/C平方米。最高达180千克/C平方米。年盈利9万元。总局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截止1985年底有职工120人,40和35制砖机各一台,东方红—60推土机两台,铁牛55一台以及车床、刨床、台钻、电焊机等设备,一般修理不用出厂。
  制材:木材厂有技术工人11名,设置年生产能力为3,770M3的制材车间,砖瓦结构的厂房525平方米。由于技术工人们刻苦钻研技术,锯材质量高于附近同行,加之服务热情,所以赢得周围企业、群众的信誉,不少人舍近求远来我场加工。
                基建队施工机械统计表



               历年房屋建筑面积统计表            单位:平方米



                 制材生产设备统计表



                 历年建材生产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