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六编 文化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70年建团之初,限于校舍,师资和适龄儿童数量少,全团仅有1—6年级学生27名,未成立学校,亦未设置文教专业管理机构。文教业务由团政治处宣传股兼管,设一名专职文教干事。学生就读于十七团小学校。为资助十七团小学,选派本团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城市知青,参加教学。
1971年6月,十七团小学拒收本团学生。同时随着干部、职工家属的搬迁来汤原定居,学生人数骤增到100名。团党委决定由政治处副主任王金余负责,利用闲置的4栋房舍作校舍建起了六十三团学校。任命于靖忠为校长,从知青中挑选15名高中毕业生担任教师。自此开创了本场的文化教育事业。
成立学校的当时,由于校舍、师资及学生数量少等原因,只能办中、小学合一的学校,成立一个党支部,金孝云任党支部书记,于靖忠任校长。
1972年8月,十七团搬迁后,其场直中、小学校址和11所农、牧连队学校全部移交六十三团接管。于是,教育事业骤然扩大,学校和学生,数骤增,但教育管理十分薄弱,师资奇缺,曾一度相当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十七团留交的农、牧连队的11所学校中有7所不完整的“代帽”中学。接收后,在师资缺乏,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决定将这些连队的中学撤销,保留小学,集中力量办好场直中学,连队中学学生,集中到场直中学就读。
1975年1月,在校舍充足,教师调配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场直地区中、小学分设。于靖忠任中学校长,朱国英任教导员,小学由金孝云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开始,学年始于春季,与国家规定的统一学制不相符合。1983年开始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管理工作仅有党委宣传部门兼管已不适应,乃于1976年设教育科。朱国英任科长,配教育干事2名,会计、出纳各一名。1980年朱国英调出,王学胜任科长,1984年张春元任科长。全场的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规道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