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章 卫生

第一节 概况



  一、卫生队
  1970年3月按军队团的编制设置卫生队。先在机关大楼,后利用一栋旧营房面积约200平方米。内有12个单间,分别设办公室、药房、药库、门诊部、医疗室、医护人员开始有7人,后增至12人,军医5人(现役)、卫生员7人。队长田庭福、党支部书记高玉基。负责治疗一般常见病,急重患者送至上级医院治疗。
  随着编制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对医疗的需求增大。1972年扩大卫生队房舍,分设内科、外科、中医科、门诊部、中西药房及放射科等10个科室,设2个大通铺(相当于20个床位)的住院处。医护人员骤增至70人。增加医疗设备,有50毫安的X光透视机一台和常用的医疗器械及仪器。医疗技能也有很大提高,内科诊治能正确判断,对症下药,外科能做氙气修补和阑尾摘除手术。
  1973年,兵团二师医院搬迁至宝泉岭,卫生队接收其全部院址,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而扩大卫生队建设规模。分别设立门诊部和住院处,大通铺病床改为单人病床20余张。医院条件大为改善,医疗水平亦有所提高。至1976年内科能完成常见病,危重病的抢救和治疗,治愈率达90%以上;外科能做胃、脾切除手术,良性肿瘤切除;妇科能做剖腹产、子宫全切除;放射科由透视、摄影到各种造影均能完成;检验科能做常规生化、细菌免疫试验。
  兵团改制,恢复农场后,于1976年成立卫生科和职工医院,卫东任副科长兼副院长。1978年,翟文达任科长,书记任福良。1983年科长李福兴,兼职工医院院长。1985年卫东担任科长兼院长。
  二、职工医院  
  1978年卫生队改为农场职工医院。医护人员共有107人。自1982年以后在农场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农场逐年向医院投资,增添医疗器械和设备。到1985年,医院拥有XG200毫安双床双管X线机一台,日本EG—6151型心电机一台、72分光光度计一台、KTH2型日步—上海6400火熘光度计一台、电热型立式高压灭菌器一台、无影灯一盏。从而大大促进了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医疗设备发展情况



  医院为住院患者设有食堂,有锅炉房、供病房、医疗室、办公室取暖,有救护车一台。经过十五年来的建设,使全场职工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医院在完成本院治疗工作的同时,每当春秋季节抽调医护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赴边远生产队进行巡回医疗,帮助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和计划生育,以缓解边远地区职工就医的困难。
             历年门诊、人院收治情况



  三、基层卫生所
  从1971年开始,各基层单位先后建立了卫生所,负责本单位的常见病治疗和急重病号的转送工作。到1985年止,全场共设15个基层卫生所配有卫生人员27人。经过多年的培养和使用,都能独立开展医疗工作,较好地完成本单位的医疗业务。
  四、医护人员培训
  随着农场建设的前进,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护人员很缺,建团之初由部队调来5名现役医务人员和1972年由大、中专院校分配及外地调来医生2名,医助3名,司药1名外,所需医护人员全部由自训和外培解决。由卫生队扩大为职工医院时,需要大批医护人员,都是从本场知青和职工子弟中挑选,经过培训逐渐成长起来的。培训形式分为三种,即理论学习、专业进修和农场自训。理论学习是指参加上级医院、医务部门举办的学习班、如宝泉岭管局卫生处、管局中心医院等,训期为半年或一年以上;专业进修指去哈尔滨医学院、农场总局医院和佳木斯医学院等地进修,每期为一年,多者二年,农场自训是在1970年—1985年农场自办医务学习班共9期,每期3个月。
             历年医务人员培训情况



            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发展概况



  五、医疗经费
  农场的医疗经费,主要是农场自筹。为确保职工、家属的医疗、卫生福利,农场无论在经营亏损或经济效益好转的情况下都坚持抽出相当的经费,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迅速发展的需要。
         历年卫生经费开支情况



  六、“五.七”制药厂
  1971年3月曾利用废旧营房,兴建“五.七”制药厂。占地400平方米,内设四个车间,设备、原料由沈阳制药厂提供,生产大输液5%葡萄糖和氢氧化铝淀胶。开始,从业人员以随队家属为主,以后逐渐为青年职工所代替。经一年的试制,质量忽高忽低,终因制剂技术不佳和检测手段不完备被迫停产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