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卫生防疫

第二节 卫生防疫


建场初期卫生防疫组织不健全,防疫工作由卫生科兼管,配一名兼职防疫员,设备简陋,监测手段落后,只能应付一般的检疫工作。1980年成立防疫站,设站长一人,防疫员2人,购置冰箱、冷藏包等设备,负责全场的食品卫生、计划防疫、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以及细菌培养工作。建立各种标准管理的规章制度,使防疫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1973年在实施“两管、五改”工作中,着重抓饮用水的改进工作。对场直四个供水点都要求无毒、无污染、供水管道要经常排污垢,以保证饮用水对人身无害。对饮用大口井的基层单位要求水井附加井棚、井盖、井裙和设公用水桶、有效地控制了水质污染。1976年后全场部分饮用井水的住户自费建压水管井,使水质更为纯正。根据1974年抽样检测,结果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1977年在爱国卫生委员会和防疫站的组织下,掀起爱国卫生新高潮,在全场普遍进行厕所、畜圈的改造,并平整道路,疏通排水沟,大搞住区环境卫生,大力消灭蚊、蝇、鼠,有效地控制了痢疾、肝炎、伤寒等各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场爱国卫生委员会和防疫站还经常通过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卫生区责任到人,已形成制度。每年“五一”、“十一”都进行二次全场性的卫生大检查评比,将结果列入年终评比考核内容。
  1982年全场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综合治理“脏、乱、差”,把全场的爱国卫生运动引向深入,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传染病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对人们进行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教育和预防接种菌苗,控制疾病源的传播蔓延,据 1980年至1985年不完全统计,经过预防接种菌苗后,使痢疾、肝炎、百日咳、麻疹、出血热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多年来基本杜绝了森林脑炎、白喉、乙型脑炎、甲状腺肿大、天花、小儿麻痹症等疾病的发生。
  本场地处汤原地区,其水质好,几年来尚未发现其它地方病。
           1980—1985年五种传染病发病情况(‰)



  妇幼保健工作由场防疫站兼管。几年来幼儿保健方面主要对适龄儿童按时接种各种菌疫苗,免疫率均达计划的95%以上。1974年一次全场性的儿童、学生体检,查出部分儿童和少年患有贫血、佝偻病,及时给予治疗,后几年发病率明显下降。1975年—1984年为加强托幼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由本场自训和外训保育员及幼儿教师35人,使业务水平和卫生常识都有所提高。并为托幼单位配备一名兼职保健医,保证了儿童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妇女卫生保健方面主要是宣传妇女卫生常识,引导妇女搞好“五期”的保健。场医院妇产科每年都为广大妇女进行身体检查。1974年普查了1000余名已婚妇女,发现患有妇女常见病的占50%以上,患有较严重的宫颈縻烂者19例。轻者就地治疗,重者转上级医院治疗,及时解决了妇女的痛苦。妇女妊娠期间定期到医院检查,并建立孕妇保健手册。妇产科做到产前检查,产程处理,产后防视。并规定产妇一律住院分娩,保证了产妇、幼儿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