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图书一、场图书室
建于1972年11月,用俱乐部左侧耳房,约40平方米。陈设书架9个,桌子10张,椅子20把,可容纳20人阅读,隶属团政治处宣传股领导。配图书管理员1名。藏书共10种近百余册,第二年增至15种,900余册。有报纸7种;杂志10余种;画报2种。开馆时间:夏季正常,全天开馆,冬季星期一、三、五开馆,星期六延长2小时(6—8点)。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领域冷落,书报杂志单调,不能满足各类阅读者的要求。“四人帮”粉碎后迎来了文化领域的春天,增购了一批为群众喜爱的书籍,截止年底,图书室藏书达三千余册。
但是当时图书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常有借而不还,损坏不赔等现象,因而损失严重,丢失图书500余册。
1979年9月,图书室隶属工会管理,曾多次派图书管理员去外地参观学习,并赴省城培训,学习图书管理知识,从而使图书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对图书进行分类编号,阅览室坚持全天开放,使图书流量达30%以上。又增购了一批新书,藏书达18种,5000余册,各种报刊杂志70余种,每天接待读者40余人,成为场内职工、干部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图书类别、数量表(册)
二、基层单位图书室
开始,基层单位未建图书室,场党委号召各单位由基层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负责利用闲旧房舍,一般达30M2面积建立各单位图书室,设兼职图书管理员一名。自行筹集资金购置部分图书和报刊。工会下拨图书20种,6000余册。图书室建立后,不仅供群众阅览,还利用场地开文化课和举办故事会,成为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中心。至1983年,全场成立基层图书室16个,藏书20种,6000余册,还有各种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