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改革的准备

第一节 改革的准备



  一、大气候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和全国进行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及时地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农村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过去“一大二公”,集中统管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迅速改变着我国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尤其是沿海诸省和内地的先进地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迅速治穷致富,兴旺发达的景象更加令人向往。
  在此同时,国家对全民企业实行财务包干,改变过去盈余上缴,亏损补贴的管理体制。这就使企业不能再吃国家的“大锅饭”。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经营亏空,则将被迫关、停、并、转。国营农场虽然是耕种土地,种植粮食,不能关停,但也有个从全民转集体的转制威胁。凡连年亏损,造成亏空,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农场,都将面临生存攸关的危机。
  八十年代初,改革浪潮已经在全国农村汹涌掀起,并推向城市,推向各大、中型工矿企业。垦区各农场,也跃跃欲试,有的已捷足先登,尝到甜头,在报刊电台上崭露头角。汤原农场尽管被多年的亏损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在这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不免也要激起扭转局面,摆脱困境,求生存争发展的改革热情。
  二、长期亏损、濒临绝境
  汤原农场自1970年建团开始直到1983年之前,一直处于低产亏损的状态。粮豆单产一直在150斤左右徘徊,总产不足万吨,连年亏损,十二年累计亏损额2,198万元,相当于建场初期1971年固定资产的 93.2%。自1980年国家对企业实行经费包干以后,包干赤字逐年上升, 1982年达到480,9万元,相当于当年流动资金的108%。这就是说,亏损已经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国家定期的限额补贴也不足以弥补企业的亏空。因而资金拮据,运转维艰,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已经濒临关停或转制的边沿。在1982年的总局党委扩大会上,被列为全垦区一百多个国营农场中仅有的七个“三中全会以来四年不开壶”的落后农场之一。职工生活贫困,人均收入仅有250元左右。
  在长期低产,亏损的景况中人们也曾经为了改变现状探究原因。但多数是归咎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经营单一,头重脚轻等等,这些也不无道理。翻看原汤原农场在这块土地上经营十五年的记录,也是亩产不出二百,总产不到万吨,有盈亏计算的十四年,四年盈利,十年亏损,盈亏相抵,累计亏损额595.7万元,也曾使他们困扰多年,难得振兴。
  人们也曾想到开拓生产门路,发展工副业生产,改变单一农业,靠天吃饭的处境。曾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企业放权的机遇中,汤原农场在生产低落,资金拮据的条件下勒紧腰带,筹集资金,投资开发榨油、修造等行业,但都由于原料、市场或其它因素,经营不利,被迫相继关停下马。不仅未能扭转企业落后局面,相反加剧了亏损,1979年最大亏损额达333.1万元。
  三、初次尝试
  在长期低产亏损的厄境中,曾多次调查研究存在问题的症结,企求解脱。而每一次的总结,都少不了经营不善、管理不严这个由来已久,积弊已深的老大难问题。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影响大,作业高度分散。尤其是当前机械化程度还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作业还需要手工操作,这就迥异于,也更难于象工业生产那样易于实现严格周密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在农业生产的管理中,如何使劳动者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作业状态,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探索,如月薪日计、基本工资加奖励和阶段奖、作业奖等,都是通过个人分配与劳动成果相结合的途径以发挥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这些在集中统管,平均分配的“大锅饭”的经济体制下,只能是权宜之计,产生一定的短期效应,而不能根本解决“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积弊,因而难以取得劳动者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劳动成果,关心经济效益的积极效应。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过去“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耕地承包到户、到劳,使生产资料直接和劳动者相结合,劳动和经营相结合,生产和分配相结合,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迅速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改变农村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在国营企业中,国家推行财务包干制度,也是为了打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应地企业也必须对职工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解决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问题,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于是,汤原农场于1982年开始在农业生产队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1982年初,经过反复酝酿,充分讨论,制定了队对场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在全场各农牧生产队试行。推行后,确实调动了基层干部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备耕和春耕热潮,进度和质量都好于往年。巧逢这年春夏气温正常,雨水充沛,禾苗茁壮,长势喜人,株高穗壮,丰收在望,全场上下一片喜悦,都称赞经济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但是,天公作祟,正当丰硕的麦收成果即将到手的时候,连降暴雨,洪涝成灾,已割的麦铺被水冲走,未收割的小麦在棵上发芽霉烂,未成熟的豆类作物,淹渍浸泡,产量锐减,一年的辛勤劳动,所收无几,农场亏损,职工歉收,责任制的分配方案无法兑现,导致流产。改革的尝试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未收到实际效果,但是却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企业振兴,必须走改革之路。
  四、决心
  1982年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虽然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中途夭折,但从试行中已经充分显示出对于职工劳动积极性和生产责任心的激发具有强大的威力,实践表明这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经济效益的最佳手段,是深受职工干部欢迎的有效措施。如果不是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中途夭折,必将取得应有的成效,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
  1982年末,在总局党委扩大会上,汤原农场受到三中全会以后连续四年“不开壶”的全局榜尾的)中击,又有累计亏损2,198万元,包干赤字480.9万元,结欠银行贷款392.1万元的沉重包袱,面临生存攸关的危难时刻。在1982年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启示下,全场上下共识,必须走改革之路,企求摆脱困境。
  1983年元月,汤原农场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历时最长,堪称为一次历史转机的党委扩大会,会期从元月四日至二十一日,历时18天。到会人员有场党委委员,场级领导、场机关干部、基层单位的党支部书记、正副队(厂)长、助理工程师以上的科技人员和正在场部进行决算的全场会统人员也参加学习,共计170人。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会议的决议: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汤原农场求生存,争发展,实现1983年三项指标(粮豆总产量、各业总值、经营成果)超历史作出新贡献。会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学习中央文件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商品意识,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性,为 1983年进行全面改革,争取三超历史,扭转局面打下思想基础。第二阶段是讨论落实1983年全面改革的各项措施和经济政治建设的具体任务。会上代场长周兆功总结了长期低产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不善,管理不严,并以具体数字列述了造成亏损的原因,使大家心明眼亮,信心倍增,眼光看远了,方向路子清了,措施办法多了,为实施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可以说,这是一次汤原农场历史转机的会议。
  实施改革,落实承包,首要的一环是定员定编,精简机构,分离富余人员,解决“混岗”、“坐车”问题,使经济责任真正落实到单位、班组和个人,这在汤原农场是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十二个农牧生产队,人多地少,按定员超编30%。八个场直工副业单位超编20%。场部地区聚有职工1,247名,占职工总数47%,人浮于事,头重脚轻。通过落实承包,组织调整,场机关科室从原有22个减少到17个,场队两级管理人员减少76人,占原有总数的45.3%;基层生产单位按定员定编,分离富余人员,农牧单位分离627人,占原有职工人数的42.3%,场直单位分离339人,占原有职工人数的28.9%,全场共分离富余人员96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35.4%。
  象这样的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的精简机构,裁减富余人员,在汤原农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无疑存在着思想上组织上的重重困难。虽然要求在精简的同时必须开发多种经营,开拓生产门路,给编余人员以就业生计,但事实上因资金、技术、设备、市场等等因素,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汤原农场来说,是难能如愿的。有的人就是有业可就,还有个愿否转业,能否低就的问题。因而并不能完全及时地给这么多人解决就业问题,必然出现相当多的人暂时待业的现象。
  就是在编人员,虽然有业有职,但也不是象以前那样“大锅饭”、“铁饭碗”、“收不收,一年十二个秋”了,而是联产计酬,联利计酬,个人分配紧紧和生产成果、经济效益挂钩,承担经济责任,承担经营风险。经营成果好,能够盈利得奖;经营成果不好,则原有的基本工资难保,甚至还会欠款挂帐。  
  上述这些,对于已经沿袭多年,成为习惯、吃惯了企业和国家“大锅饭”的农场职工,则是一次前所末有的巨大转折,无论思想上和实际生活中都有一个承受适应的过程。因而一度人员思想波动大,牢骚怪话多,上访告状,有的直至中央和军委,甚至有的群众结伙阻拦下队工作组,拒绝承包;而且不仅有本场部分职工的责难,还有来自上面的一些不理解、不体谅的部门和官员的指责与怪罪,认为汤原农场是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上下左右,议论纷纷,说三道四。贬斥的多,赞助的少,折台的多,支持的少,使改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非难。
  当时,汤原农场正在进行企业整顿,整顿的内容,包括实行改革,落实承包,整顿推进改革,改革促进整顿。场党委、场领导和企业整顿工作组密切配合,总局、管局领导大力支持,下定决心,排难解纷,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实施定编,落实承包,为汤原农场“求生存,争发展”而“背水一战”。
  对于来自职工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作反复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提高认识;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实际问题,在实施方案中作适当的调整和应变。如承包前清产核资,正确估价,减少不合理的负担,承包后实行垫付和保留,为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以及部分老职工的实际困难排难解忧;对于来自外面的和上面的非议一致认为,无论他们怎么说或说得怎样头头是道,耸人听闻,但谁也不替汤原农场承担任何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路要我们自己走,事要我们自己办,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品尝。过去十年低产亏损的苦果,谁也没有替我们分“享”和承担。只有矢志改革,奋发图强,自己解放自己。
  党委对党员和干部提出要求和规定:有利于改革的话就说,不利于改革的话不说,有利于改革的事就做;不利于改革的事不做。还规定各基层单位在定员定编,分离富余人员中,哪个单位落实不下去,哪个单位的领导干部首先被分离;机关科以上干部党员作出书面保证,在调整中对自己亲属和子女的安排不徇私,不说情,不搞小动作,不搞不正之风。真正做到了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对全场的责任制落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