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改革的实施

第二节 改革的实施


汤原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83年全面推行到1990年仍在继续深化中,共分三个阶段。开始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是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最后是工、商、运、建、服等行业的改革。
  
  一、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
  1983年在总结1982年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了《汤原农场1983年盈亏包干,联利计酬经济责任制》试行方案。内容包括承包形式,分配办法和一些有关的具体规定。
  承包形式分:1、农牧生产队和工副业单位实行盈亏包干,联利计酬;2、工副业单位实行联利计酬,利润分成;3、医院、学校等非生产单位实行经费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且受罚,节约有奖;4、机关所属小分队,如招待所,托儿所等实行定收定支,节余有奖,超支受罚,队(厂)内部也实行分组或个人专业承包,比照场、队承包办法规定经济承包责任和奖罚。
  分配办法是年终结算缴足三税两费和调节费后按比例分配纯收益。三税:农业、工商税,按国家规定,所得税按总收入的5%。两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占用费按5%收缴。调节费是农牧单位按耕地质量和条件、生产规模、耕地面积,工副业单位按创造产值的难易程度规定不同比率。纯收益分配是职工平均年分配在540元以上部分个人再分配50%,单位留20%,缴场30%;540元以下,不留不补。
  有关具体问,题的规定有:
  生活费用预借,逐月按出勤工日参照工资标准预借生活费,每天不超过1.5元,记入个人欠款,年终分配一次扣除。
  保留工资。月工资45元以上部分予以保留,按出勤工日计发,不超过保留标准。
  有关职工福利待遇仍按国家规定不变。
  为了解决承包后出现的矛盾,规定了“四统一”、“四不变”。“四统一”就是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奖惩办法、农忙和救灾时统一调配劳力和机具;“四不变”是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原工资等级不变、工资的货币支付形式不变。
  经过反复动员,逐个落实,全场21个生产单位全部落实了承包,签定了合同。其中人机联合专业承包合同33份,大包干11份,承包户 604份,自找门路63份,停薪留职87份,做到包全、包满、包严、不留死角。
  经济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职工、干部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企业素质,提高了经济效益。1983年粮豆总产10209.5吨,比上年的 6349.5吨增长60.7%,居历史第二位;工农业总产值698万元,比上年增长16.3%;扭转亏损,盈利34.3万元;专用基金赤字比上年降低11.3%;银行贷款年终余额比上年减少140.1万元。
  1983年可喜的生产经营成果,扭转建场以来连续十二年亏损的历史,摆脱连续四年“不开壶”的落后局面,鼓舞人心,振奋士气,增强了全场职工、干部改革的信心,也抵制了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和非议,使改革获得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年末,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制定进一步提高完善的改进方案。
  1984年,在上年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完善,更利于搞活的《定额缴费,利润分成,盈亏包干经济责任制》,内容包括了 1983年的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的基本内容,但在承包形式上变以队承包为机车承包组,承包的规模变小了,使责任落实更接近到户、到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和经营、生产和分配更进一步结合,从而更大地发挥职工主人翁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对从事开发性经营的承包单位和个人给予优惠,鼓励开发性生产,开拓新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
  职工经过)983年承包责任制的实践,认识提高了,思想明确了,心情舒畅了,落实承包,签定合同时没有象开始时那样重重障碍了。因此这一年生产和经营成果也好于往年。总产粮豆为12966.5吨,比上年增长27%,比改革前的1982年增长1.04倍,是历史以来的最高年份。工农业总产值942.9万元,也是历史最高年份,比上午增长35%,比1982年增长57%。经营盈利52万元,专用基金赤字降低到65.5万元,比上年降低79.7%,比1982年降低了80%。  
  连续两年产量产值上升,经营盈利,使汤原农场的经营状况得到了好转,根本扭转亏损局面。这是由于坚决认真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使企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职工家庭农场
  (一)试办
  经济承包责任制实施两年,实践表明承包规模大的不如小的,联合的不如独户的。职工反映“大组不如小组,机组不如单车”,群众中已经萌发着兴办家庭农场的要求与积极性。同时,上级指示和外地经验都说明在国营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职工家庭农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因此,汤原农场在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始试探兴办家庭农场的新途径,于1984年在全场继续推行承包制的同时,在二队试办范春生家庭农场。范春生承包土地二十四公顷,一台链轨拖拉机和部分农具,靠他的辛勤劳动和精打细算,当年农业加劳务收入,获利万元,轰动全场。年终,场给范春生发重奖,对全场兴办家庭农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全面兴办
  1985年,汤原农场开始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于1984年秋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经过场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内容包括职工家庭农场的性质、条件、权利、义务和分配形式、内部管理等六章四十条。
  职工家庭农场的性质是在全民所有制国营农场领导下的大农场套小农场,以户为单位,家庭经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具有法人资格;在行政是隶属关系,在经济上是合同关系,职工身份不变。
  承包家庭农场的条件是:家庭农场成员必须是本场职工及其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养育关系的场内人员;拥有主要生产资料和一定数量的自筹资金;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生产经营技能,并遵纪守法,能使家庭农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家庭农场的分配形式是缴纳合同规定的各种费、税后,剩余的部分全部归已。
  家庭农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是家庭农场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主生产经营、自销计划外产品及少量雇工与对外劳务,资金联合。义务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农场的政策规定、规划和计划,按规定上缴产品、费税、劳动积累及出义务工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合理种地、养地。
  另外还对家庭农场的福利待遇及内部管理作了相应的规定。
  职工群众在已经实行了三年经济承包责任制后,对于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已经比较心平气顺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景和甜头,在此基础上兴办家庭农场是“水到渠成”,比较顺利。当方案一经公布,立即掀起高潮,在各农牧生产队出现了三个热潮。
  一是争要土地。多数承包耕地十公顷以上,有的承包一百公顷,最高的达232公顷。二是抢购农机具。全场的农机具只在几天内便被抢购一空,而且转让价格比实际净值超出了80%。此外还有人自筹资金,外购农机具,当年即购进大小轮式和链轨拖拉机126台,收割机12台,载重汽车15台,农具300余台件,牛236头,合计约80余万元;三是渴求科学技术知识。场技术推广站在备耕期间连续办了三期农牧业技术学习班,每期都是满员,一改过去不愿参加学习班的冷落状况。各家庭农场和各类专业户,纷纷向专业技术部门签定技术服务合同。到1985年初,全场共办起了大小家庭农场555个,全部落实了合同,积极备耕,准备春耕生产。(附1985年职工家庭农场统计表见155页)
  三、工、商、运、建、服的改革
  在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基本巩固之后,对工、商、运、建、服等行业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引进风险机制,实施目标管理、签定承包责任状。在企业内部对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民主管理等进行配套改革,从而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89年工业产值达378万元,盈利44.6万元,百元产值利税11.7元,接近管局平均水平,百元产值利润率7.75%,与管局平均6.8%基本持平。近几年,工、商、运、建、服各行业的兴起,不仅为农场开拓了生产经营门路,增加经济效益,并安排了300多人员就业,对稳定社会,增强社会效益有所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