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调整、完善、巩固、提高第二节 生产力诸因素的调整和加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所在。几年来国营农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为了改革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模式。但是改革的全部内涵不仅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部分,对由于长期的旧体制、旧模式的束缚而形成的生产力诸因素中的薄弱部分,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造。如土地、机械、科技等都有一些不适应生产发展,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薄弱、落后的环节,必须进行调整和加强,否则将成为生产力发展合力中的消弱因素。这也是由于改革,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从而有可能,也有见识将其提上议事日程,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
一、 改造低产田
汤原农场有部分低洼地分布在各生产队中,常年积涝,连年歉收,是农业生产上的包袱。过去多年欲改无能,1986年开始决心进行逐步改造,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建有二级提水站一座,河堤一条,引水渠一条,水库一座。当年旱改水600亩,1987年达到4800亩,1990年将扩大到7500亩,总计投资87万元。第十生产队位于松花江边,灌溉方便,但过去一直未曾利用,连年亏损。种植水稻后,平均垧产5吨,1989年盈利5万元。现全场已有5个生产队开始进行旱改水的改造低产田措施,均逐渐显见效益。
农场耕地中有部分低洼内涝,极易草荒,十年九不收的土地。当农场尚无能力、无技术进行改造的情况下,于1987年开始,逐步对外承包,让有技术、有能力,而限于人多地少的村屯农户种植向农场缴纳费税,出售粮食,变废为利,计有1400公顷。仅此即可使家庭农场减少生产垫支70万元和土地费税42万元。
二、 增加农业投入改善机械设备
农场原有的农业机械,都是五六十年代国产的1日式机械,技术状况落后,并已有部分损坏报废,不堪使用,更不适应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和高产作物的要求。1986年至1990,农场投资一百二十余万元,先后购置了收割机械有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0台,半防陷链轨4台,前悬割晒机 7台,割晒放铺装置14套,挠形割刀10套,更新播种机25台,镇压器 18台,轻耙12台,新置喷药机14台,插秧机5台,合墒器60套,精量点播装置12台。从而较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程度。
三、 推广农业科学新技术
改革给农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当家庭农场得到了一定的稳定和巩固之后,很快唤起了科学种田的热情。有关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措施都积极吸收,经过试验,凡效果好的即全面推广。几年来针对农场草荒低产采取了外地和上级科技部门推广的新措施:
1、灭草。小麦采用2.4DJ脂灭草剂,大豆采用播前、播后土壤处理,加上人工辅助,已经基本治住了蔓延多年的草荒现象
2、施肥。首先是施肥量的大量增加从过去的亩施肥几公斤增加到亩施标准肥氮17.2公斤、磷17.5公斤,另外还有叶面追肥和施用增产菌。
3、种子。大量采用优良品种,并做到精选种,湿拌种。
4、大豆三垅栽培。
在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中,群众的热情是一方面,但不是全部也不是自发,仍然要有领导的要求和布署。首先是抓标准作业,各季节各种农事都用现场定标会的形式确定标准,严明奖罚,有时还采取重奖重罚。以典型示范,优劣对比的方法,激发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克服保守落后的耕作方式,耕作水平逐步提高,使产量逐步上升。群众高兴地说:科学种田,一年顶两年。
附:《一九九O年各单位新技术应用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