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汤原古城

汤原古城


汤原地区虽然是地处祖国边陲荒莽苍苍的三江平原,但却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
  “汤原”因境内的汤旺河而得名,“汤原”系“汤旺”的谐音,“汤旺”又是古“桃温”的谐音。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设桃温城(在今汤原县香兰镇附近),又称托温城。
  四千多年前,商、周以上,此地属肃慎国,亦称息慎、稷慎。《山海经海外西经》载:“肃慎之国,在北民北”。《晋书.四夷传》载:“在北威山(即长白山)之北,去可六日行,东滨大海(今鄂霍茨克海及日本海),西接寇曼汗国,北极弱水。”肃慎疆土辽阔,广袤数千里,汉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称靺鞨,此地为黑水靺鞨居住,属唐渤海国,改称女真(女真即今满族祖先),此地为生女真五国部盆奴里国地。考古发现今汤原西南有古土城,名盆奴里,汤旺河口右岸有固木纳城,注录为五国部盆奴里故城。盆奴里即蒲奴里,辽代五国之一,盆奴里国又称博诺,女真语“博诺”乃冰雹之意,言此地乃严寒冰雹之地。直至清,此地为汉、满杂居,属依兰府管辖。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公元1905年)设县治,是为汤原建制之始。
  公元四世纪以前,女真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茹毛饮血,巢居洞穴。四世纪末至十世纪初,从原始向文明过度。女真人完颜部酋长绥可 (献祖),教人烧炭炼铁,耕垦种植,筑室建宇(女真语:纳葛里,汉语:居室),从而定居。汤旺河流域为完颜部居住。
  在漫长的生产方式落后的历史中,汤原发展缓慢,且幅员辽阔,最大时县境达于余里,地广人稀,原野荒芜。清光绪卅年(公元1904年),清政府设拈垦局,称汤旺河荒务行政局,出放发荒,拈户开荒。先后有从山东、河北、辽宁及朝鲜等地逃荒避灾的农民来此垦殖,也有“跑马占荒”的土地经营者来此掠取。但当时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工具落后,全部是人力和畜力,效率很低,只是沿着已有居民村落的就近荒地开垦种植,面积狭小,数量不多,且多采取掠夺式经营,只种植收获,不施肥养蓄,耕种经年,撂荒弃种,复归荒芜;也有因毫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稍有天灾即弃耕迁徙,撂荒废置;还有一些诚朴的农民,辛勤开垦小块土地却被豪强占夺,只得被迫他迁;加之兵匪祸患,官府勒索,民不聊生,弃耕流落。所以虽然经过近百年开发经营,仍不改荒原旧貌,只是沿城镇近郊逐渐增添稀疏村落。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曾强迫日本、朝鲜及中国劳工组成开拓团来这里开垦荒地,种植水稻,但为时不久,因战败投降而解散。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是一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为掠夺者所垂涎,为劳动者所眷恋。然而由于严酷寒冷的自然气候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的旧制度、使她沉睡千年,直到五十年代仍然是天苍苍、野茫茫,冰封雪盖的北大荒。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里,她才变成了良田万顷、阡陌纵横,为祖国人民贡献财富的北大仓。
  汤原也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土地。早在日寇入侵时期就是抗日联军第六军的发祥地。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汤原中心县委发动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游击队,这是抗日联军第六军的诞生。以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总队,直至扩为抗日联军第六军。这支抗日队伍对日寇进行拼死斗争,曾经三打鹤岗,两战汤原,格区暴动等大小战斗数百次。 曾领导人民对日寇进行反“集团部落”斗争。(集团部落是当时日寇对中国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进行集屯并户,焚烧村落,驱赶群众,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风餐露宿在集团部落里的灾难)。以太平川为中心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建立军政干部学校、军需被服厂、兵器修理厂,成为抗日联军的后方基地,支援抗日斗争。当时抗联主要领导人夏云杰、赵尚志、李兆麟等曾在这里进行过长期活动,领导斗争,直到1939年(伪满康德六年),抗联六军在日寇残酷围剿下被迫西征,始撤离汤原西去。汤原人民从此陷入日寇更加野蛮残酷的血腥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