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场诞生
第三篇 简史
第一章 农场创立、曲折发展
第一节 农场诞生
1954年8 月3 日至5 日,中央农业部党组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指示和王震关于开垦东北荒地的建议,召集了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魏震五局长、王世英副局长、黑龙江省农业厅田澍副厅长、农建二师晏成山政委、杨苏参谋长、东北水利局等有关同志开了—次座谈会。会议“研究了东北地区荒地情况,讨论了将来大规模兴垦的准备工作与农建二师转移东北进行垦殖问题”。王震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注1)。
会议遵照邓子恢的指示(注2),讨论了调动农业建设二师到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地区进行垦殖建场的问题。会议指出:“农建二师到密山垦区后,生产任务初步拟定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开垦土地并种植三万公顷到三万五千公顷。实行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充分利用劳动力,生产粮食,发展畜牧,经营渔业,植树造林,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多部门经营,力求自给,并逐步争取盈利。要制定发展生产计划,眼前的局部的生产计划要和长远的整体的建设计划结合起来,二师的各项规划均应照顾到垦区将来的发展”。
8 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部同意并批转了中央农业部党组根据这次会议所写的《关于开发东北荒地和农建二师移垦东北问题的报告》同时报军委和中央(注3)。报告指出:“关于东北荒地的勘测设计工作……在一九五七年内必须把垦荒三百万公顷的勘测设计工作做好,就全国说,则须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垦荒一亿亩做好勘测设计的准备工作”。农建二师“移垦中的各项工作请山东分局就近协助督促执行”。“移到东北后由黑龙江军区领导”。————————————
注:(1)、详见文献编:中央农业部党组1954年8 月12日《关于开发东北荒地和农建二师移垦东北问题的报告》
(2)、见上。
(3)、详见文献编:中央农村工作部1954年8 月21日《同意中央农业部党组关于开发东北荒地和农建二师移垦东北问题的报告》。
1954年9 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六团,由山东省广饶地区,开赴黑龙江省密山县建立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
到达密山后,部队驻扎在密山以东20里,穆陵河畔的知一镇,开始了建场准备工作。
团长宋光,副政委张积文带领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分三路到东林子三甲、四甲、五甲一带勘测场址。正值当年雨水偏多,所到地区大都存有积水,深则没膝。有一次穆陵河发大水,汽车过不去大桥,他们就趟水而过,坚持进行野外勘测。
建场准备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筹集木料。六团以一营机炮连为主,又在各营、连中抽出部分骨干,组成了一支三百多人的运木大队。其中一部分由一营副教导员王震轩带领,来到虎林县二道山头,用树干、树枝、茅草搭起一座简易工棚。在二道山头山坡下小清河里打捞木材(注1)。十月,小清河水已经结冰。战士们破开冰碴,下到水里,将木材捆牢,然后再用自制的揽盘,将散堆在河里的原木打捞上来。另—部分战士集中训练由安达购来的一百多匹二、三岁马。入冬以后,队员们用马爬犁将原木从二道山头运到虎林县的吉庆村加工成方材。从二道山头到吉庆约130 余里,又没有道路。行走非常困难,马爬犁一天一夜才能走到。隆冬时节,滴水成冰,大雪封山。战士们经常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穿行在林海雪原。手脚、耳朵、脸常常被冻伤。有的同志在马爬犁上打了盹,时常被摔下来惊醒。由于交通不便,战士们经常吃不上青菜,常常是咸菜、咸盐水下饭。主食多是大楂子、高粱米和玉米面。12月28日晚,工棚失火,23名战士不幸殉难。烈士殉难后,省军区、省工会的领导闻讯赶来,师党委和虎林县政府于1955年1 月3 日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马秉政副师长致了悼词。追悼会后,将二十三烈士安葬在虎林县城西北的开国纪念林烈士陵园。运木大队的队员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与严寒困苦搏斗,终于将一千多立方米的原木运到吉庆,加工成方材,为农场的创建,准备了比较充足的木材。
195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北京召开了农业建设师、团干部座谈会。二师六团团长宋光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农业建设师开荒建场,彻底转业的问题。
为了做好部队彻底转业的各项工作。顺利地创建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助理左叶带工作组来到黑龙江,同省委、省军区,以及农建师领导,共同研究,协商解决转业建场的问题。3 月,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张开津专程来到密山农建—二师师部,与后勤处的同志研究部队转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提出了“低于国防军,高于地方,不低于五四年供给水平”的政策。农建二师后勤处根据这个精神,走访了附近的国营农场以及城市职工的工资水平。草拟了《干部、战士工资标准方案(草拟稿)》,提交黑龙江省委。
4 月,工作组召开了部分师、团、连干部座谈会(注2),到会的20多位同志进一步讨论了场址及转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会后,写给周总理、邓子恢付总理的报告中说:“农建二师现有干部战士八千三百余人。去冬由山东搬到东北,尚未进行开荒工作,由于该师原计划开垦的密山地区需修建巨大的排水工程才能种植,工程时间要三年以上,故经会议讨论,由黑龙江省委提出,在宝清以东的索伦岗,以北的张家炉,集贤的和尚屯和富锦的七星岗,建立三个或四个谷物农场,基本上以团为单位建场……”。——————————————
注:(1)、小清河中所堆及木材,系日军侵华时砍伐,日军战败后,木材运不出去,散堆在小清河中。
(2)、见文献编:1955年6月4日农业部给国务院周总理和邓副总理的报告。
会议还讨论了黑龙江省委提交的由二师拟定的《干部、战士工资标准方案(草拟稿)》,并原则同意了这个方案,还做了以下三项补充规定:(一)、回家路费:根据路程远近,每人发给往返一次车船费和直系亲属来场的一次车船费。
(二)、住农场宿舍者暂不扣交房租。
(三)、本年服装照发,不扣工资。
1955年4月6日,农业建设二师召开党委扩大会。会议讨论了创建国营农场的方针、任务,强调在创办国营农场的工作中,要做好部队转业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为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农建二师彻底转业指示”的决议(草案)》,并编发了《关于我师执行迁场任务的动员提纲》。
《动员提纲》云:“根据中央指示……国营农场的方针是: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其任务是:多打粮食、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示范农民”。
1955年4 月11日—19日,二师六团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央与省委关于农建二师彻底转业的指示和师党委的决议,研究了具体贯彻的办法和做好转业工作的问题。会议指出:“人民解放军是在党和毛主席的多年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具有英勇善战,勤劳勇敢克服困难的光荣传统,有着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整体观念,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相当的阶级觉悟和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办好农场,由我们来担当是完全正确的。部队转业的目的是:开发东北富源,发展国营农场,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企业,逐步适应于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打下基础”。会议之后,全团干部战士提出了“安家立业”
的口号,政治部主任林文章首先把自己的家属接来,后勤处长崔国栋也把自己八十来岁的母亲接到农场。有些干部战士积极找对象,密山县政府也积极协助部队,举办各种歌会舞会,使一些密山的姑娘和开发建设农场的干部战士结为秦晋。
1955年3 月—4 月,团长宋光,副政委张积文,政治处主任林文章带领司政后机关,各营连部分领导以及战士代表60余人。到集贤县福山地区勘测地址。1955年6 月,经黑龙江省委批准,农建二师六团1,800 多名干部战士由密山迁驻集贤县~福山地区。司政后机关设在集贤镇,一营驻集贤镇以东的八里屯;二营驻章金屯、合发屯、智勇屯;三营驻火烧屯、民胜屯。
集贤县~福山地区,除福山有几户人家外皆是一片原始荒原,地势低洼,遍地沼泽。北大坝以北当时叫“禁区”,天水相连,一望无边,福山南亦到处是水,就是场部地区也到处是水,唯一没有水的地方就是现在加工厂所在地,当时叫“狐狸洞”。野外勘测要时时注意漂垡,一不小心就要掉下去。战士们风趣地说这是“大酱缸”。除了水以外,遍地是草。短的五、六十公分,高的一米四、五,甚至达二米多高。主要是大小叶樟。五花草和芦苇。草多水多,蚊子就多。每天下午四点多钟以后,穿件白衬衣,到帐篷外边就是黄的,扑上满满的一层蚊子,头上脸上一摸就是一把,吃饭都在蚊帐里,大便也要选个好时候,当时有的同志闹肚子,早晚去大便,蚊子就会把屁股咬得发胖起来。集富公路当时还是土路,下了集富公路就没有道路。由于部队驻扎在集贤镇附近,场部地区叫“南工地”。大家每天步行往返四、五十里,到场部搞建设。一到阴天下雨,道路非常泥泞,即使穿水鞋,走路也非常困难。
大家就在这样的土地上搭起帐篷,用从山东带来的80公分宽的铺板搭床,用草垡子堆起伙房,用草皮安锅支灶,掘开地皮,挖个小坑就是水井。有时夜里下雨,住在帐篷里的战士,第二天起来找不到鞋子,原来鞋象小船一样让水给漂走了。
1955年7 月10日,农建二师六团下发了《六团机械农场土地规划任务书》。《任务书》提出了场界、土地、水利、土壤改良、植树造林等各方面的规划任务。
7 月,5 台拖拉机在集富公路南北的—、五号地破土开荒。六团领导宋光,张积文、林文章、郭春宝等亲临现场。农业技术员、1955年3 月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生冯元琳插垧,农业科科长孙学孟亲自扶犁,在千古荒原上开出了第一犁。
与此同时,各连队的干部战士,拖大坯,和大泥,拧拉合辫,掀起盖房竞赛。从虎林二道山头运来的木料,加工成房架、门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场工作。创建农场,总要有个场名,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有的提议叫“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九一农场”,有的说:“叫松花江军垦农场”,有个同志提议:“转业了,别叫解放军了,就叫国营二九一农场吧”。大家一致赞成这个提议,在于纪念“二九一”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战斗部队,以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创建新的农场,新的家乡。
1955年9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国农办字《(55)12111》号文件通知:“农建二师六团所创建的农场命名为国营二九一农场”。1955年10月7日,在集贤县评剧院召开了“国营二九一农场成立大会”,场长林文章宣布“国营二九一农场正式成立”。
10月部队按农场组织形式进行了整编,除复员707 名战士,调出121 名干部以外,司政后机关改编为总场机关,三个营编为三个分分场,连队编为12个生产队以及木工队、机耕队、运输队等单位。
1956年2 月20日~22日,中共国营二九一农场第一届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大会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工作,制定了1956年生产建设的规划,通过了1956年至1967年二九一农场全面发展规划,选举产生了中共二九一农场第一届委员会。
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是年(1954年~编者注)九月奉中央命令,胜利的执行了迁来东北的任务。在密山、虎林付出劳力八千五百一十八个工日。绞运建筑木材五千立方,割草和条子五百五十六万余斤,筑路一百华里。在完成这一任务中,表现了人民军队勇敢顽强的精神,就在第一个严冬的冰天雪地里执行了这一艰巨的光荣任务,并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不幸的是发生了二道山头失火,二十三名同志牺牲的惨痛事件。我们除了接受这一血的教训外,并向我们的烈士同志致以沉痛的哀悼”。
“在转业教育的基础上,我们按照省的指示,又于一九五五年五月迁来集贤县地区建场。
根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缺乏准备的特点,在边勘察、边设计、边准备、边建设的方针下,以积极的态度,完成了开荒一千零八十三点四三垧,给群众开荒五千二百七十八垧(调整土地),建筑职工宿舍,种子库二十七幢,计五万四千二百二十八平方米,土方工程(挖沟筑路)三万三千三百二十五立方的光荣任务,共付出劳力四万二千七百零三个工日,为今后完成生产建设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初步基础”。
此外,“为了增强兄弟农场的团结,帮助永安朝阳农场收割小麦、谷子、大豆六百二十三万五千二百六十六亩,并帮助友谊农场进行了夏锄任务”。
1956年2月,黑龙江省委发文任命了二九一农场第一任领导:
党委书记:张积文
场 长:林文章
第一副场长:郭春宝
副场长:张锡九、万景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