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大跃进”与反“右倾”

第三节 “大跃进”与反“右倾”



  为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场党委于1958年6 月12日下发《学习八大二次会议文件和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规划》的文件,全场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高潮。在田间地头,利用工间休息时间,职工们拿出随身携带的“总路线”宣传材料坚持学习一小时;各单位还组织人员在家属当中进行宣传教育;农场成立的业余剧团,编排了快板,小演唱、相声、大鼓、二人转等文艺节目,到各队巡回演出,大张旗鼓的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场部在十字街口设立了宣传中心,张贴标语,宣传画,设置黑板报,还张贴了壁画、图表。1958年9 月,农场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在总路线精神的指导下,做出了这样的决议:
  “……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增产节约运动和生产跃进大高潮。动员全场男女大搞钢铁,大搞开荒,大搞积肥,大搞副业生产,为完成或超额完成今年上交利润五十万元的财务计划而奋斗。会议确定,今年兴建土洋结合的高炉五座,开荒四千零八垧,积肥十二万吨,伐木力争三千立方,水利工程二十万土方,炼油一百零八吨,并切实做好明年生产准备…”
  会议之后全场很快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处处“插红旗,拔白旗”、“放卫星”。“浮夸风”越刮越大。
  1958年收获小麦755.8 吨,平均亩产130 斤,收获大豆957 吨,平均亩产99.6斤。粮豆总产比1957年增加了588 吨,第一次扭转了建场后的亏损局面,纯盈利1,000 元。
  全场先后兴建了11座炼铁炉,这种炼铁炉是用大坯、草皮和砖混合垒成的,用植物秸棵烧火炼铁。二百多人干了两个多月,结果一块铁也没炼出来,倒把原来一些还能使用的机械零件溶成了铁疙瘩。
  农场土法上马兴建了一座草炭炼油厂。这座炼油厂既未经勘察设计,又没有可靠资料,可炼油厂不但上了马,场里还下达了产油的计划指标。搞了几个月。油没搞出来,又有新发现,将炼油厂改成了化肥厂。而仅有的设备就是几口大锅,一间草房。
  为了大搞开荒和深翻土地,不顾实际情况集中一部分拖拉机到二道河子边进行所谓“水上开荒”。总场机关和场直单位大搞深翻,挑灯夜战。大家一锹一锹地将土翻过去,一般要翻到40至50公分深,更有甚者,翻至1 米。这股风也刮到各个生产队,放深翻“卫星”。据当时公布,人工深翻60~66公分的高产田1.33垧,90~100 公分的0.27垧。同时出现了日工效达78平方米和50平方米的男女工最高记录(以60公分深度计算,78平方米要翻土46.8立方,50平方要翻土35立方~编者注)。这些都是放出的“卫星”。
  所谓“卫星”,是借“卫星上天”之意,指各项生产建设中劳动工人所创造的最高工效。组织劳动工人创造出最高工效的活动叫做“放卫星”。有些同志回忆说,割大豆时天不亮大家就来到田间地头,参加“放卫星”,地里插着红旗、标语牌,地头有服务、宣传、记录等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还摆着油条、豆浆。有人给他们磨镰刀,鼓动助威,参加“放卫星”的人头不回、腰不直,吃了干、干了吃,吃了再干。一直到天黑,看不见才收工,所割最高工效达到了15~20亩之多。有的同志放了一天“卫星”,回到家里,累得三天爬不起炕来。
  当时,“浮夸风”刮的到处都有。在畜牧队,有一个同志创造了一头母猪年产百子的记录。畜牧专家们认为,就是“母育子、子生孙”也不可能,但在当时却被树为“标兵”。在伐木工地,组织一帮人前面把树锯到2/3 或更多一点,后面放“卫星”的人去锯几下,把好多人干的成绩计算成一个人干的,这样,“卫星”就上了天。
  在“大跃进”的推动下,有些领导干部错误地估计了农场地势特点以及内涝的威胁,在1958年天气偏旱的情况下,1959年3 月,给合江农垦局的报告中提出了农场治水的方针是:“以蓄为主,蓄泄兼顾,排灌结合”。于是集中全场劳力,兴建“十一”水库。“十一”水库既未勘测设计,又没有图纸方案,可是施工时仍然是镐锹齐上,炸药雷管,炮火连天,好不壮观。折腾了一阵,连“水库”的影子也没见,就鸣锣收兵,再不复来了。“大跃进”中还大搞人工积肥造肥。人员发动之广泛,积制肥方法之多,是前世未有的,据当时资料记载,积制肥的主要方法是:
  一、全场的猪、马、牛圈要做到“三勤”,即勤起、勤扫、勤垫。有的今天垫上土,明天起出来,也称之“肥”;
  二、积人尿和垃圾;
  三、挖土圹和熏肥,即草皮熏后即成肥料;
  四、人造尿制作:用苏打0.25公斤,人尿24公斤,加水100公斤发酵制成;
  五、炕灰肥,把每年各户扒炕的炕灰集中起来,称为“炕灰肥”。
  这些积肥制肥的办法,有些是民间广为流传,行之有效的农家积肥办法,只是在“大跃进”形势之下,把其焦热化了,严重的影响了积制肥的质量。
  “大跃进”使广大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参加了劳动。为了解除她们后顾之忧,全场普遍办起了长期的或临时的托儿所,这是农场幼托事业的开始。
  “大跃进”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插红旗,拔白旗”。其具体内容,在1958年底,伐木大队党委扩大会议的决议中,有着明显的表达,记载如下:
  “通过教育达到打破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平均主义,大立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大破右倾保守,甘居下游的思想。大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思想,大破条件论,习惯论,大立不断革命论,大破促退论,大立促进论。以提高全体党员及全体职工,社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建设社会主义及其高度的劳动热情,从而在思想上把一切白旗,黑旗统统拔掉,把红旗普遍插起来,使总路线深入人心,使共产主义深入人心”。
  1959年6 月~8 月,山东郯城、梁山一带540名支边青年分3 批来场。当6 月7 日第一批246 名支边青年到场时,场接待支边青年办公室组织场部地区职工、家属、学生,敲锣打鼓,手持红旗,夹道欢迎。在欢迎会上,陶泽书记致欢迎词,老工人代表和支边青年男女代表分别讲了话,晚餐之后,又为他们放映了电影。
  在“大跃进”的同时,开始了“反右倾”和“整风运动”。1959年8 月16日,孙奉亭副书记在场召开的四级干部大会上做了《批判右倾思想,克服右倾情绪,力行增产节约,坚持政治挂帅,鼓足更大干劲,完成和超额完成下半年的各项生产任务》的报告,为以后的“反右倾”运动吹了风。
  1959年12月20日,党委下发《关于开展党内学习与整风运动的具体实施计划》,全面开展了“反右倾”和“整风运动”。总场成立了“整风领导小组”,要求全场职工在学好文件基础上,对照检查,进一步提高阶级觉悟,投身“大跃进”,做促进派。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1960年8 月至1962年6 月,农场开展了一场内紧外松的“深挖双反”运动。场党委成立了“运动核心组”,在双鸭山市“五人小组”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运动的主要对象是“近三年盲目流入我场和过渡来场的村屯,一千五百余人”。这次运动,挖出了蒋特3 名、地主4 名、富农4名。
  在“深挖双反”运动中,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农场进行了一次“整风、整党、整场运动”。从1960年12月中旬开始,到1961年4月中旬结束。整顿党的作风主要是纠正“五风”,即“共产风、瞎指挥生产风、命令风、浮夸风和特殊风”。在全场2,003名职工对各级领导干部所提的意见中,属“共产风”的占4.6%:“瞎指挥风”的占21.3%:“浮夸风”的占4.6%:“特殊风”的占13%:“命令风”的占17.3%属于“五风”的占总意见的60.8%。可见,由“大跃进”所造成的“共产风”、“浮夸风”等不良风气,当时就引起全场广大职工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