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腰屯乡过渡与退回

第四节 腰屯乡过渡与退回



  在“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的口号鼓舞下,农场于1958年11月与腰屯乡合并,成立了“二九一人民公社”。1959年2 月20日《二九一农场与腰屯乡合并建立人民公社的规划》中阐述“人民公社”成立时热闹情景,现录如下:“自毛主席提出人民公社好,我场全体职工以喜悦的心情热烈拥护,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都是以冲天的干劲,不分昼夜突击深翻积肥,大搞水利,建立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从而家家户户贴对联,打锣敲鼓,要求在我场建立人民公社、经县、地委批准,我场与腰屯乡合并建立了二九一人民公社……”
  合并后建立的“二九一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和经济实体,既是国营企业,又是专政的基础单位;还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两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的经济组织。因此,“二九一人民公社”,又称“二九一农场”,又称“二九一乡”。在县委、县联社、合江农垦局领导下进行工作。公社党委书记亦是农场书记,也是乡委书记;公社主任既是场长,也是乡长。实行政、社、场合一,实行党委的统一领导。合并创建公社的目的,在于“更大更好更全面地大跃进,积极创造条件,由集体所有制便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
  原腰屯乡共有洪胜、东方红、红光、红升、八一、明星、联合、红旗等八个作业区,共26个村屯。共有2,098 户(其中农业户2,051 户),总人口11,582 人(农业人口 9,957),男女劳力共2,215人;有耕地7,056垧,(其中社员自留地342垧),可垦荒地5,000垧;可植果园150垧。有役马939匹,牛201头(其中役牛97头),猪1,417头(其中繁殖母猪230头)。鸡215只。有拖拉机5台(其中大型1台,中型2台,小型2台),共10个标准台。马拉园盘耙36台,马拉镇压器29台,马拉播种机45台,马拉收割机41台。胶轮大车、花轮车136 台。大板车73台。按1958年结算,固定资产价值 663.600元,一并归入农场。
  场社合并后,场内实行两种经济所有制,原农场各队和5 队(韩英屯编),6 队(双山屯编),3 队(智勇屯编),编为一、二分场,实行全民所有制。腰屯乡其他各区23个村屯编为三、四分场,实行集体所有制。
  韩英、双山、智勇3 个屯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后,农场在人力,物力和技术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援。据1959年8 月的一个报告中记载:仅智勇屯编为三队,实行全民所有制以后,农场就拨给该队土地385 垧;拖拉机4 台(其中C—100 、KS—07、热特—25、伏格森各1台),计9.2 个标准台;牵引农机具29件(其中:主要农机具有五铧犁4 台,园盘耙5台,播种机2台,中耕机4 台,选种机1 台,拖车1台);康拜因3 台。为了增强其领导和技术力量,农场先后派去领导干部6 人,机务人员23人,青年职工14人。还拨给三队猪206 头,鸡1,613 只,并帮助三队建筑了160 平方米的简易鸡舍,296 平方米的猪舍,160 平方米的马棚。
  三队(智勇屯)过渡为全民所有制以前,是个穷屯子。1957年从部队复员回乡的王焕,曾拿出自己的退伍金,为集体购买些生产资料,并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农民致富。可是,在过渡后短短几个月内,就是这么一个连马都不超过10匹的穷屯子,种地使上了拖拉机,靠务农为生的农民一下子成了农场的工人,挣上了工资,吃上了成品粮……这一切,使智勇屯农民的积极性大为高涨。据1959年8 月《三队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后的初步调查报告》中记载:“转为全民所有制后,该队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普遍有所提高,如从工资收入来看,五八年每个社员的平均收入是402 元,而五九年每个工人的收入平均上升到467 元,比五八年提高了14.6%……五八年,该队从信用社贷款者有三十户,总金额一千二百元,存款户没有。但到五八年八月即转为全民所有制以后的第五个月,原贷款户不仅还清了,而且存款户上升到六十四户,总金额达七千二百元。其他如文化生活……单是看电影这一项,较之五八年增长了十倍”。在生产方面“根据目前初步估计今年各项农作物总产量可达759.525 吨,较五八年增长了261 %,如按劳力计算,平均每人生产粮食5,668 公斤,较之五八年增长183%,加上畜牧业的收入,预计总收入可达134,405 元,按每个劳动力计算,平均每人可创造劳动价值1,000 元,较之五八年增长32%。
  智勇、韩英、双山3 个屯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来,特别是智勇屯过渡以来的巨大变化,深深地影响着腰屯乡合并后编为农场三、四分场的23个村屯。在“人民公社化”的推动下,1959年6 月,腰屯乡7 个作业区社员推选了100 多人,敲锣打鼓到总场党委递送《过渡申请书》要求早日过渡为全民所有制,他们说:
         “人家种地使机器,
          我们用的是笨犁;
          人家骑着铁牛跑,
          我们跟着牲口直喘气;
          何日来把全民渡。
          扔掉笨犁骑着铁牛飞”。
  场党委根据三、四分场社员群众的强烈愿望,于1959年8 月8 日向地、县委、合江农垦局党委提交了《请求批准三、四分场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报告》,同时在三、四分场广大农民中,进行全民所有制和机械化优越性的教育,并试行了农场的管理方式。还经常派拖拉机,康拜因帮助进行田间作业和脱谷,使广大社员对全民所有制和机械化有了初步认识。1960年1 月,经合江地委批准,三、四分场初步过渡为全民所有制,其形式为:“生产资料固定在生产大队管理使用,实行三结合的分配形式,即供给制(年终按人口供应毛粮~编者注)、月工资和年终产量工资相结合”。1961年取消了供给制,实行作业工资和产量工资相结合的“两结合工资制”。
  腰屯乡合并后,使农场的总人口、职工人数、耕地面积和生产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详见表7
           1958年~1959年农场基本情况表



  1962年,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3 月,合江地委做出了关于“过渡给农场的公社原则上退回”的决定。地委书记王正林指出:“退回公社的经济问题的处理应本着等价互利,双方协商,双方满意的原则,凡是全民平调集体土地、劳力、物资、畜牧、农具等全部退回,丝毫不能侵占,也不能侵占全民所有制财产。两个所有制都保护。进行退赔时,有物尽量退回原物,没有物要用其他物顶上,最好原则上不退钱,少退点也可以”。
  中央、省委、地委的决定和指示传达以后,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主要是农场在经营管理上的大锅饭,挫伤了部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如韩英屯有的群众说:“过渡好是好,就是月月二十八元不好”,油房屯刘中才说:“干不干十六元,粮食打不出来一样不花钱,谁不混”,还有一部分群众反映“回公社,挣活钱,有奔头,干劲就足了”。
  退回工作从1962年3 月开始,12月份结束,腰屯乡过渡农场的8 个作业区,26个村屯,除智勇屯外,全部退出了农场。农场共退给腰屯乡土地126,676 亩,房屋12,524 平方米,畜力农具566 台,役马989 匹,牛425 头,胶轮、铁轮等畜力大车232 台,各型拖拉机14台(折合30.2个标准台),机引农具51台,退回农产品作价85.3万元。腰屯乡过渡时并入的公积金、公益金、社员投资、基金、农业贷款等,除公益金扣除过渡后几年的开支,公积金扣除过渡前应冲未冲的报废物资外,其余全部如数退回。
  智勇屯位于农场场部西2 公里。和农场土地毗邻,而且插花。过渡前该屯较穷,过渡后使这个屯的生产很快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腰屯乡退场时,这个屯的干部,农民一致要求留在场内。农场领导根据这个屯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要求,请示集贤县委、合江地委后,决定智勇屯不退出农场。
  腰屯乡退场后,农场由三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农业生产队缩编为6 个。一队原为 1955年建场时一营所创建,队址接连场部北面,智勇屯改编为二队,原1955年三营所建的队编为三队,二营在福山所建的队,以福山南北分编为五队和四队;四队只是在福山以北约3 公里处,有一幢草房,称为作业站。与双山屯分家后,在原双山畜牧场的基础上组建了六队。此外,在现弹药库址有一个畜牧小队,人们称之为“小四队”。
  腰屯乡退场后,农场生产经营规模大幅度缩减,详见表~8
           1961年—1962年农场经营规模缩减情况表 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