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至1961年,农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据当时统计资料记载,1959年受灾面积达26,800 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16.4%;1960年受灾面积达57,300 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37.2%;1961年受灾面积达40,400 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24.8%。其灾情分类减产程度见表9
1959年~1961年农业受灾减产程度表 表9 单位:万亩
1959年底秋涝,秋翻地较少。1960年春天,总是阴雨连绵,由于农场地势低洼,大部分耕地积水很多,耕作非常困难。场党委提出了“大战三春”的号召,动员全场职工家属采取集中主要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克服了雨水、严寒。泥泞等困难,甚至采用了人工用木棍扎眼点豆的原始耕作办法,终于播上了小麦、大豆、玉米等各种作物154,007亩。
1958年集贤县组织集贤、永安公社修筑幸福干渠。这条渠道原打算经集贤公社、永安公社,穿过农场韩英沟,将水排至北大坝以北。但工程修了一半,地方停了工,致使幸福干渠所承受的近2 万垧地的水全部漫散农场地区,加剧了农场内涝的紧张局势。
除洪涝灾害以外,农场还受到雹灾和虫灾的严重打击,据当时资料记载:“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九日下午一时至二时,突然降了四十公厘左右的雷阵雨,同时并带二十分钟的冰雹,雹子的厚度达一寸以上,最大的有酒杯大,一般都和臭球(卫生球~编者注)相似,全场受灾面积通过调查统计有12,671亩,其中绝产面积2,857亩,其他都大小不同程度的减产面积,受灾严重的是一分场四队,德祥屯三、四小队。这两个小队受灾面积8,100亩,其中绝产面积2,857 亩”。
在严重的雹灾面前,6 月29日下午,农场党委副书记孙奉停、副场长吴义禄、张景福等,立即奔赴受灾现场,查看灾情。场队领导当机立断,采取了紧急措施,发动职工、社员、家属、对绝产的面积进行了补种和毁种。同时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征集早熟作物品种,支援受灾队。还派人前往福利、双鸭山等地购买部分麦种。通过广大职工、家属的努力,因雹灾而绝产的1,560亩小麦,毁种黑龙江—41号大豆285 亩,播芥麦675 亩, 600亩留种秋菜;绝产的玉米地377亩,高粱地86亩,都补种上了绿豆。
1961年,农场遭受了建场以来第一次大虫灾。主要害虫是粘虫和舔虫。自6 月24日发现虫害后,农场党委召开了很多次电话会议和党委会议,并组织了4 个工作组,抽调 32 人分片到各分场进行防治,但由于一部分干部中存在严重麻痹思想,特别是部分过渡来场的职工总认为“虫子年年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到6月底则酿成虫害。“全场受虫灾面积已达18,596亩,受灾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其中小麦和玉米最为严重。小麦、玉米有个别地号因靠草原附近作物叶子已有被虫子吃光,虫子的密度达到每平方米80~90头,一般的每平方米40头左右。谷子、高粱一般每平方米20头左右,最严重的达40~60头左右。粘虫大部分都在4令~5 令以上,食量很大,对农作物威胁也很大”。
在虫害紧急的情况下,总场立即成立了灭虫指挥部。场长胡瑞和、副书记孙奉停亲自到前线指挥。全场职工、家属、学生,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灭虫斗争。当时采取的灭虫办法主要有:
一、小麦地用炮轰灭虫,效果一般可达到灭虫60%左右。
二、对玉米、谷子、高粱等地用“六六六粉”拌石灰,人工撒。灭虫效果达80%以上。
三、用麻袋或纱布,筐子装“六六六粉”,二人抬着摇晃撒药,这样撒的均匀,又节省药,灭虫效果达90%以上。
四、组织家属、小学生手拿、手拍、其效果达90%以上。
五、用机械带动喷雾器。
在当时农业机械力量,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生这样大面积的虫灾,虽然农场广大职工采取各种办法治虫、灭虫,使虫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对农作物的生长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这几年农场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当时抗灾能力又不强,造成单产过低,粮食欠收。粮豆平均亩产只有84.7斤,单产最低的高粱仅有49.7斤,单产最高的小麦也只有128斤。粮豆总产最多的1959年,只达13,394.5吨,而最低的1960 年仅有5,897.5吨。
由于农业的减产,养猪业和养禽业受到了直接影响。1960年产仔猪曾达到7,812 头,鸡的孵化也曾达到137,171 只。但由于饲料不足,饲养条件、及管理水平的局限,到1961年底,生猪存栏仅达3,566 头。公养鸡鸭1959年为13,014 只,1960年减少到 8,241只,1961年继续减少到4,113 只。但大牲畜有些提高,1959年引进的6 头奶牛,到1961年发展为25头。马匹的饲养由1958年的289 匹,增加到1961年的1,110匹,黄牛由1958年的88头增加到1960年的566头。此外,1959年还引进蜜蜂53箱,1961 年发展到129箱,3 年共产蜂蜜3,534斤。
农场从1960年11月开始执行职工口粮的低标准供应,职工家属每人每月21斤口粮,三、四分场(原腰屯乡合并过来的社员)每人全年300 斤毛粮。场党委于11月24日做出《关于进一步管好粮食的几项规定》,要求“总场、分场到各生产队的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亲自抓粮食”。各队的场院主任,食堂管理员,炊事员,保管员“必须由那些政治可靠,思想进步,坚决捍卫党的利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担任”。在晒场管理方面,要做到“粮有仓,仓有专人管,坚决杜绝仓无门、门无锁、无人管、露天堆以及存放工人家中的现象”。在职工生活方面,职工口粮“实行定期发放制度,按规定标准发粮……坚决做到:不到期不发粮,不见证不发粮,超标准不发粮。专粮专用,人粮人吃,马料喂马……”,集体食堂要“凭票吃饭,节约归己,按人拨粮,称米下锅”。并号召全场“早餐坚决不吃下顿粮,今天不吃明天粮,忙时吃干些,闲时吃稀些,忙闲有别,干稀调补,粮菜混吃”。
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全场职工勒紧裤腰带,采取了种种办法,填饱肚子。渡过难关。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当时采取的主要办法是,以瓜菜代粮食,大搞代食品。当时农业欠收,蔬菜也欠收,大家把能收集起来的蔬菜尽量收集起来,把能保存起来的菜尽量保存下来,以瓜菜充饥。除此以外,还要到外挖野菜,主要食用的野菜有:野苋菜、马勺菜、车轮蓬等。这还不能饱肚,就搞代食品充饥,即把玉米秸子推成面,掺在玉米面里蒸窝窝头,还有的用石灰水浸泡玉米秸,制成“人造淀粉”。人吃了这种瓜菜代食品以后,很多职工因营养不足染病,患浮肿病,肝炎病者甚多。在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农场从地区引进“小球澡”来加强职工的营养,治疗肝炎。据当时主持制作小球澡的魏永修大夫回忆,小球藻是用尿培养出来的一种水生植物,有点像污水沟里的浮萍,据说含蛋白质很高,后因效果不佳,大家又嫌它脏,无人食用而停做。职工口粮虽然很少,但场院都存有大批准备上交国家的粮食。很多老同志回忆道,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从来没有人到场院偷粮,充分说明二九一农场职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为了加速基本建设的进程,改变房屋建设的结构,1959年在国章建立了砖厂,当年生产红72万块砖,1960年达到184 万块。1959年建成1,300 平方米的俱乐部和1,260 平方米的办公大楼。1960年建成733 平方米的职工医院。同时,职工的居住条件也有改善,基本上做到了—家住一户。
1958年兴建,1959年投产的加工厂面粉楼,配备碾米机2 台,磨面机4 台。1959年加工面粉570 吨,杂粮152 吨,糕点当年生产4.5 吨,酱油、醋产量达18吨。1960年引进榨油机一组,当年生产豆油15.6吨,出油率为10%。修理厂的规模也在扩大,1960年,主要修理设备的总台数为21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9 台,锻压设备1台。全场电动机的总数达到35台,功率252.2千瓦。载重汽车由1958年的10台发展到13台,还配备油罐车4 台。胶轮拖拉机由1958年的3 台发展到12台,汽车和胶轮拖拉机承担了主要的运输任务。
1959年,农垦部水利工程局派工作组来场与农场基建科共同勘测,编制了农场水利工程规划。1960年冬,全场职工总动员,挖沟修水利。主要工程是二道河,东太平沟下段延长治理和部分配套工程。当时冬季水利施工的主要办法是:
一、以炸药爆破和人工挖掘相结合。
二、以人破冻层机械推暖层相结合。
三、撬土法,冻层在30公分至40公分时,每隔0.7米至1米打一个眼,然后插进撬杆撬土。
四、运土:运土的方法有好几种,如在一块木板的两端拴上绳索,背在背上,将一块冻土放在板上背出;用筐或麻袋抬、挑土等。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场出现了一起较大的贪污案件—“鞠刘案件”。鞠新亭(1959年~1961年间任农场供销科粮食员)、刘玉法(1959年~1961年间任农场修配厂技术员),两人采用套购、昌领、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受贿、长期占用公款等手段,赚及大量粮、油及公款任意挥霍。这个案件,直到1965年才被揭露,并做出组织处理。
1959年至1961年,农场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由于坚持了以农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工付业生产发展的较快,经营年年盈利,保证了职工工资的照常支付。
1959年~1961年生产经营情况表
单位:万元 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