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幸福干渠
第六节 幸福干渠
1961年10月,农垦部水利工程局,合江农垦局规划室,以及农场领导和有关人员,再次组成了“二九一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办公室”。“规划办公室”于1961年完成野外实地勘测,进而对农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河流、土壤、地质等自然概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并制定出《二九一农场水利规划说明书》。
1962年4 月,《说明书》由农垦部水利工程局局长苛成富、计划处长杜文义、工程师姜大方批复,交付农场实施。鉴于当时腰屯乡退回,农场土地面积缩小,《说明书》做了如下说明:“……原规划范围已包括了变动后的二九一农场的全部范围。同时规划内容、要求、措施方法等也和目前二九—农场对规划的要求是一致的,故暂时不做修改”。从而说明了规划的有效性。
《说明书》在全面分析农场自然状况,经济状况后,对农场土地过湿或沼泽化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外来洪水漫溢、植被密集、土壤透水性差、微地变化复杂、排水出路窄狭、容泄区不良以及雨季集中,是造成农场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说明书》根据当时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勤俭办水利”的指导方针以及垦区“以治涝为主,排、防、蓄、灌相结合的全面规划,分期治理,首先保证现有耕地高产丰收,积极开荒地区的积水,逐步达到综合利用”的治水要求。根据农场内涝成因和农场经济力量条件拟定,在漂垡河尚未治理前,采取分、防、疏、排兼施的治理措施。“分是分散水势、高水高排,多设排水出路;防是杜绝外水侵入,河水漫溢;疏是对断面过水能力不够的渠道、河流,进行必要的疏溶,扩大过水面;排是在地区建立完整的排水渠道,排出地表积水”。
在排水除涝规划方面,《说明书》提出:“尽量把西部水排至北大堤外”,“最后汇入松花江”,“尽量利用原有的排水工程和自流排水为主”,福山以南积水排至漂垡河,“最后入七星河”。同时,《说明书》还指出:“这次排水的规划方案仅能排除65~66高程以上的积水”,65~66高程以下的大部分积水,“待漂垡河治理后或采用抽水排水方能解决”。
《说明书》在根除农场内涝问题,做出的结论是科学的,所列的规划措施大部分是可行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符合农场实际地提出了解决农场内涝的一系列方针、原则、规划、措施。
《说明书》完成以后,农垦部水利工程局又与合江农垦局,合江专署、双鸭山市以及农场的有关规划人员,在1962年3 月开始了“新幸福干渠”勘测规划工作,直到12月份完成《集贤、二九一地区幸福排干总干渠设计规划》。这次设计规划,是在原集贤永安公社设计,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实地勘测和对大量气象,水文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通过分析比较,抛弃了原集贤,永安公社拟定的设计方案,采取了截流韩英沟,福北一千,将水直接排至北大堤外的新方案。这一设计施工的总土方量为50.08万方,并决定由省水利厅投资10.93万元。
幸福排干总干渠设计完成之时,农场职工思想正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主要原因:一是腰屯乡退场后,农场的经济规模,尤其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水平,几乎退到了1958年腰屯乡并入以前的水平。况且腰屯乡并入之后,所并入的土地大多是高岗地,更有些旱涝保收的地,土地比较规整,成片。那时,农场曾把三、四分场的农田建设作为重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可腰屯乡退出后,这个“重点”消失了,农场耕地又处在一片水泊之中。一个生产队仅有七、八百垧土地,还要分成大小不等的三、四十块,最小的面积只有一、二垧,。最远的地号离开队部要走二十多里。真是“水泡之中捡高岗,泥里水里把田耕”。二是第五节所述集贤、永安公社修筑的幸福大渠未完工程,致使“外水侵入,严重威胁农场近二万多亩耕地生产丰收和三万亩荒地的开垦种植”,加剧了农场的内涝(注1)。三是农场原有的水利工程,到1962年虽已达成42万土方,修建了一、二、三、四、五、六、九干支和韩英沟(七干)的延长等71.3公里的干支渠工程,以及总长度达322 公里,土方量达19.5万方的田间排水工程。但这些工程,未沟通,未配套,有的还因管理不善而淤积,更重要的是没有解决好水的出路,因而每到雨季,洪水袭来时,这些沟渠就担负不了巨大的排水任务,而使农场土地遭受洪涝灾害。加之,1958年以后,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未经详尽勘测设计便挥戈出师,兴修的部分水利排灌、水库工程半途而废,严重的挫伤了农场职工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从而对农场发展前途产生了“渺茫”的感觉。四是当时国家正贯彻“调整、整顿、充实、提高”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1963年开始国家就大批抽调农场干部,到1964年从农场内共调出各级干部121 名,同时,外界传来了关于“二九一农场黄摊、收摊”的消息,农场内的职工也产生了“二九一农场会不会调整掉”的忧虑。由于这一系列的自然的、地理的、社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职工思想波动很大,全场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二九一农场是生存发展,还是“黄摊”“收摊”,打回老家去?要生存、要发展、怎么办?出路在那里?
1963年1 月1 日,东北农垦总局在合江农垦局和牡丹江农垦局合并的基础上建立。东北农垦总局下设虎林、密山、罗北三个分局并直属十三个农场,二九一农场直属东北农垦总局。1963年底,农场党委组织全场党员、职工就“二九一农场能否生存发展,怎样生存发展”这个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回顾了建场以来农场建设成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水害是农场建设的最大危害,是造成农场“水退地进,水进地退”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接着,大家又进而分析了多年来治水的经验教训,感到以前水利工程之所以受益不多,没有给水找到合理出路是个重要原因。通过这场讨论,使全场职工认识到,治水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改变农场面貌的关键问题,同时还认识到“幸福干渠能否打通是关系到福山以北两个生产队能否存在的问题”。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党委首先表示,要带领广大职工,在治水中求二九一农场的生存和发展。广大职工也表示,要用我们的双手,用“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征服自然”,“改造我场面貌”。统一认识后,全场上下立即掀起了兴修幸福干渠的高潮。
1964年春,农场党委分工薛振东、吴义禄亲自抓水利,并抽掉机关4 名身强力壮,有治水经验的科技干部充实水利专业机构和水利专业队伍的领导,从机关和各队抽掉部分骨干,组成一支245 人的人机混合水利队,配备C —100 推土车3 台,胶轮拖拉机1 台。关于修筑幸福干渠的情况,在幸福干渠修筑后的总结报告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摘录如下:
“……通过广泛宣传活动,结合大搞革命化的宣传教育,在全场掀起了一个调兵遣将参加水利大会战的热潮。采取单位自报,总场平衡,个人申请,干部审批的办法,在短短的十天内,从机关、直属各单位、农业各队压缩了一百零九人上水利,群众敲锣打鼓欢送。领导亲自戴大红花,开欢送会、欢迎会,和参军一样把人送上水利,自上而下形成了好人好马上水利、妻送夫、父送子、兄送弟、送英雄送好汉上水利战线的热烈局面。运输队支部书记张玉泉、学校支部书记于金池、六队支部书记李传训亲自送儿子上水利。运输队老锻工王宪会用业余时间打了十多个小铁铲,买了日记本,送给队里上水利的同志,大大加强了上水利战线的工人的政治荣誉感和政治责任心。纷纷写决心书,表示要苦干三年,使我场早时实现水利化。施工期间,全场职工纷纷向水利工地写慰问信,并有五百八十四户家属捐献了各类蔬菜二千一百零五斤。鸡鸭蛋二千二百个送到工地去慰问,家里的同志帮助上水利的同志种好管好园田地、总场还组织了干部、职工家属代表两次到水利工地参观访问,互相学习,互相鼓励,进一步促进了职工思想革命化。水利工人反映:全场几千百双眼睛都在看着我们,千百颗心都支持我们,我们修不好幸福沟没脸回去,有些工人礼拜回家原想多休息一、二天,可是回到家里,看到了园田地已种上了,父亲、妻子都在谈水利,谈的他们坐不住,躺不下,住了一宿第二天又回到了工地去。参观水利工地后的干部、工人也深受启发,他们说:‘我们的工作再困难,比不上幸福沟施工的困难。我们要学习水利队同志的不怕艰苦,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加倍把生产和工作搞好’。全场支援了水利,水利又带动了全场,今年农业生产压缩了百分之二的劳力上水利,但是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总产量都高于去年”。
就这样全场集中力量,从4 月上旬到7 月上旬,苦战了70天,在雨前将8,460 米长,8.93万方的幸福干渠挖通,接着又进行其他配套工程,到9 月底共完成16.64 万土方,还兴建了8座桥梁。
1964年麦收期间,从7 月21日至8 月1 日连阴降雨171 毫米。雨量最大的7 月22日,一次暴雨降水量达66.1毫米,是建场以来少遇的大降水。雨后,宅旁地里一片明水,田间地表普遍积水20~30公分,但由于幸福干渠的挖通,岗地1~2 天,洼地3~4 天,遍地积水便顺幸福大渠排至北大坝以北。据当时观察,幸福干渠的流量达13.6立方/秒(设计流量3.5 立方/秒)。二队一个原智勇屯的老农民说:“二十年前遇到的这么一场大雨,我们屯的六十垧地变成了西大洼,今年西大洼变成了西不洼,真是奇迹啊!”
幸福干渠的挖通以及它在当年汛期显示的强大威力,不仅解决了当时农场西、北部排水的出路问题,在农业生产上直接受益,而且还极大的鼓舞了为内涝日夜忧虑的农场广大职工。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途。同时,也教育了广大职工,进一步坚定了治水办场,求生存、争发展的信心。随着当时农场西北部排水问题的解决,使农场大面积荒原得到开发,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因此1962年的水利勘测,以及1964年幸福干渠的修通,成为农场发展史上从被动治水转为主动治水,生产规模从徘徊发展到大面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注:(1)、集贤、永安公社修筑幸福大渠未完工程加剧农场内涝的情况,1962年5 月9日二九一农场写给合江地委,农垦部水利局合江办事处,合江农垦局,双鸭山市人委的《报告》曰:“幸福排水渠道由双鸭山市郊集贤公社,经永安公社,二九一农场排至福山安邦河内……此工程早于一九五八年由原集贤县公社着手修建,于六○年夏季停工。因尾部工程没有挖通,致使集贤、永安公社近两万垧土地排水漫于我场区,水涝成灾,淹没耕地和使大片荒地不得开垦……工程不但没有受益,却占用已耕地三十八点二亩(其中已播麦地九亩),切断耕地五百一十米,给耕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阻碍了交通,打乱了生产计划安排;另外今年春季,幸福渠上游干支渠进行了疏通,泄水量增大,下游仍没有出路,外水侵入将严重威胁我场近二万余亩耕地生产丰收和三万亩荒地的开荒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