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场南部发展
第二章 农场迅速发展
第一节 农场南部发展
1964年幸福干渠修通后,及时排除了田间积水,保证了麦收和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农场职工看到了治水受益的成果,人而坚定了治水办场的信心。
1965年7 月,东北农垦总局设计院和农场有关人员,组成“二九一农场综合工作组”,勘测设计了黑鱼泡抽水站(南部抽水站,站址12连处~编者注)以及配套排水工程。抽水站位于黑鱼泡南1.57公里处,排水总干和双北一干汇流后,根据地形变化,采用自排和强排相结合的办法,将水排至黑鱼泡以东的漂垡河内。
抽水站可控制21.97 万亩土地免受洪涝灾害(其中已耕地6.28万亩)。《设计规划说明书》指出:“抽水站建成后,可垦净面积8.57万亩,此时该场总面积可达15.4万亩,生产队增至11个”。
抽水站于1965年10月破土动工,1967年竣工。抽水站的建立,解决了农场南部地区的排水出路,使农场的土地面积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
由于幸福干渠的排水系统和抽水站的建立,以及抽水站排水渠道的逐年竣工,使大片长年积水的土地显露了生机。1963年建七队,1965年以后,陆续建成八队、九队、十队、十一队、十二队、到1968年底,全场已达12个生产队,土地面积达14.99 万亩。
1965年12月23日,农场党委研究贯彻《中央五条》批示和总局《十六条》(注1),决定1966年在一队、二队、五队进工资改革试点,实行产量工资和作业工资的两结合工资制。其中,产量工资按4 :1 :5 分成(即上交场部40%,生产队提成10%,职工产量工资50%);作业工资以28元为准。打乱原工资等级,实行多劳多得。试点工作坚持了一年。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注①、中央《五条》是指1964年夕月占日中共中央批转农垦部党组《关于党组扩大会议对几个主要问题讨论意见的报告》时对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工作做的指示,共五条,简称《五条》。总局《十六条》是指东北农垦总局贯彻中央“五条”批示,于1965年4 月6 日提出的《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规定》共十六条,简称《十六条》。
这个阶段,一方面,严重内涝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使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看到了农场发展的远大前途。另一方面,党委正确地贯彻了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调整提高的措施,使广大干部职工看到了希望,同时,这一时期开展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学雷锋、创五好的活动以及经常进行的忆苦思甜教育,激励着广大职工以朴素的阶级感情,为改变农场自然面貌努力。就是文化大革命初期,虽然受到运动的冲击、但农场的生产建设,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有些老同志回忆说:“当年两派一边打仗,一边又提出,谁真革命,谁就要搞好生产,所以在无休止的内战的同时,都积极地抓生产建设”。正是这样,才使农场这一时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分述如下:
农业生产,随着治水的进展,使大面积土地得到开发,从1964年到1968年农场共开生荒地9.1 万亩。机械力量也发展较快,康拜因已由1964年的17台发展到29台,拖拉机由1964年的37台2,246 马力增加到59台3,484 马力,其他农机具已由1964年的240 台增加到375 台。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为了解决春涝播不上种的问题,从1963年开始摸索“顶凌播种”(注1),1964年小麦大面积“顶凌播种”,这就出现了小麦“播在冰上,收在火上”的说法。1965年“顶凌播种”推广到大豆。此外,随着土地条件的好转,耕作制度,轮作换茬,植物保护,优良品种的推广等,各项生产技术措施逐渐确立并有所发展,1965年小麦大面积喷洒24-D丁脂,实行化学灭草,显示了强大威力。小麦、大豆、玉米品种的更换,对作物增产起到明显的作用。1964年以后,单产逐年上升,1967年粮豆平均亩产达248.4斤,小麦平均亩产达247.7斤;1968年大豆亩产达230.9 斤;1966年玉米亩产达410.3 斤。1968年粮豆总产超越10,000 吨大关,在1967年9,923.5 吨的基础上,一举达到15,034.4吨。
农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畜牧生产。1964年大牧畜存栏327 头,1968年发展到568 头。其中黄牛315 头,马233 匹,奶牛1967年达28头,产奶2.8 万斤,此外,1968年公养生猪存栏由1964年的683 头发展到1,364 头。
这几年基本建设发展很快,而且兴修大批的骨干工程。如:幸福干渠施工完成26万土方,随之又修建了黑鱼泡抽水站,以及黑鱼泡抽水站的一排干田间渠系,1964年至1968年累计完成土方达143 万方;修筑场部至福山沙石路面8 里;1965年农场第一片 3,000 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在一队问世,到1969年,水泥晒场总面积已达18,400 平方米;房屋建筑总面积已由1964年的29,980 平方米达到1969年的101,770 平方米。生产队陆续出现了砖瓦结构的住房,宿舍、食堂、种子库等等。
随着历年道路的铺设,运输道路的好转,汽车拉误的现象比1963年以前少得多了。全场15台载重汽车,担负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货物的运输,胶轮拖拉机增加到16台,1967年农场购入国产“铁牛-55 ”胶轮拖拉机,1968年达成3 台,由于这种机车马力较大,结构合理,适于低洼地作业,受到全场职工的好评。1968年,基本上每个生产队配备1~2 台胶轮拖拉机,以马车作为生产队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状况逐渐被取代了。1964年,农场引进1台“和平”牌大客车,1965年7 月,场部至福利屯客运线路正式通车。
除了修理厂的维修能力逐渐加强以外,加工厂的粮食加工,白酒以及糕点的生产,基本满足本场愈来愈多人口的生活需要;木材加工开始以轮锯,带锯等机械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保证了全场基本建设木材加工的需要。工业总产值已由1964年的88.4万元发展到1969年的124.6万元。在1964年~1968年这5 年中,农场前2 年经营亏损,后3 年经营盈利,盈亏相抵,经营利润为126.3 万元。————————————
注①、顶凌播种,详见:第四篇经济志,第十三章、科技、第四节、科研技术革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