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开发北部涝区 1969年以前,锦江农场与二九一农场之间,由于松花江和安邦河泛滥所致大片沼泽相隔,虽直线距离仅有30余公里,却要沿集富公路,转道别拉音山以东的花马公社,交通非常不便。锦江农场组建为二十八团一营后,为农场开发“北大坝”以北地区,实现全场南北连片,提出了必要性和紧迫性;1967年以后,天气转旱,使“北大坝”以北地区部分高岗土地显露生机,为开发农场北部涝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建场后,多年治水得出的“阻外水于场外,给内水找出路”的宝贵经验,以及由广大转业官兵带来的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开发“北大坝”以北禁区提供了理论思想准备;三千多名知识青年来场,为开发“北大坝”以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全场几十年生产建设各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和各方面建设成果,为开发“北大坝”以北“禁区”奠定了基础。1969年,二十八团提出了“阻江河水于场外,排内水于松花江”的大胆设想,开始了开发北部涝区的战斗。
1973年,二十八团编制的《北部涝区排水工程设计说明书》记载了北部涝区的历史及范围,现录如下:
“北部涝区,即北大坝以北,直到松花江边的广大地区,土地总面积约四十一万亩[ 包括堤(1969年以后农场沿江修筑的松花江防洪堤~编者注)外天然草原四点五万亩]。地势低平,土地连片,土壤肥沃,是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辽阔地区。由于历年受松花江泛滥和安邦河内涝影响,生产没有保障,以致开发缓慢。五八年公安部门曾在此建立新光农场,因遭受江河洪涝灾害而被迫解散。六○年松花江洪水泛滥(相当于二十年一遇),整个北大坝北,一片汪洋,平地过水深平均达零点九四米,富锦县因此撤走了和悦陆等三个屯子,六九年松花江水仅相当两年一遇,地面过水深度达零点三米……”。
“北部涝区的范围,南起北大坝,北到松花江防洪堤,西起安邦河防洪堤(1969年以后,农场修筑的拦水工程~编者注)东到富锦县红卫灌渠,控制面积三十六点五万亩(包括公社土地约六点四万亩)其中可耕地二十四万亩(不包括公社地)……”。
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方针的指导下,1969年,农场党委组织计划建设股的胡运枢、钱相林、李春成、张志和等有关人员,规划、勘测、设计了安邦河防洪堤,阻住了西部安邦河、哈达密河、柳树河入侵之水;又勘测、规划;设计了松花江防洪大堤。并于1969年投入机械施工,两堤均于1972年竣工。其中安邦河防洪堤22,820 米长,土方量为31.6万方;松花江防洪堤东起富锦县红卫灌渠,西至二十队以西老河宫处,全长 25,340米,土方量为98.57万方。这两条防洪大堤的修筑竣工,解决了外水入侵散漫北部涝区的问题。
与此同时,1969年11月。全团上下总动员,集中会战“通江路”(当时称“战备路”)。由于工地住宿困难,很多连队参加施工的职工们早出晚归,车接车送,还有的每天步行往返40多里。来场参加建设的各大城市知识青年在工地上虚心求教,搞突击竞赛。很多青年还写诗铭志,互相鼓舞。整个施工,虽然没有按计件,定额。但在11月施工,日工效一般连队都平均在四、五方以上,全场原计划一个半月的水利工程,仅用半个月就完工了。1970年夏季,经过路面整修,十一连到二十四连18里一侧翻土的土路正式修成。
在兴修大批水利工程,兴修道路的同时,1969年开始向“大坝”以北“禁区”增设连队,在北部涝区的中部,首先选择了原“连明”,“永庆”两个“墙子”(即用草垡,草等建筑的野外临时住宅~编者注)所占的岗位位置,创建了十三连、十四连;同时在沿江组建了十九连、二十连。1970年采用“四面开花”的战术,沿松花江建二十一连、二十二连、二十九连、船站、沿战备路建二十四连、二十五连、沿东部建二十三连、二十六连、二十七连、二十八连、共10个单位。1971年又在松花江边建三十连、三十一连。三年共新建生产队16个,比1969年以前二九一农场和锦江农场生产队总数(共14个)还多。这时,创建连队的工作,仍是十分艰苦的。尤其是十三、十四、十九、二十这4 个连队创建时,由于没有道路,所有的物资,都是用爬犁运过去的。在大水泡子里驾驶拖拉机,除了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外,还要有相当的胆量和机智沉着,拖拉机像船一样在水泡子里左摇右摆,手脚动作稍慢一点,都有陷车打误的可能。斯大林—100 号拖拉机,通常是一误车就下陷,水漫上驾驶棚。误车之后,就要下到水里踩着水底未化的冰冻。摘挂车钩和拉筋,常常一干就是7~8 小时。创建连队的职工们,大部分住在帐篷里,铺板下潮湿得长满了黄草(因不见阳光草不绿)。每到阴天下雨,外边大下,屋里小下。由于交通运输困难,吃上一顿蔬菜是不易的,一般是咸菜或咸盐水下饭。苍蝇、蚊子多的成团扑面。条件尽管十分艰苦,创建连队的职工们斗志高涨,工余饭后,青年们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出板报,活跃非凡。创建连队的工作,是开荒盖房并举,1969年正值大旱,所能开荒的高岗地上,草灰和灰土随风刮起,漫天昏黑,每当机务工人回来,都弄得满脸灰土,同志们风趣地说:“简直和非洲的黑人一样了”。开荒以后,当年种植大豆,十四队曾第一次创造当年开荒,当年打粮,当年盈利的成绩,为以后的建点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由于交通不便,盖房基本上是土房(拖大坯,拧拉合辫)。当年就有部分职工搬进了新居,青年们住进了自己动手建造的单身宿舍。
1972年11月,团党委拟定了《七三至七五开荒规划任务书》。《任务书》指出:“……不解决排水问题,约十五万亩的二、三类的开荒生产就没有保证。因此,系统地修建安邦河排水工程是一个关键。安邦河排水工程排水总面积为四十九点一六万亩(其中公社面积六点三七万亩),工程面积三十二点零七万亩,除十五万亩开荒地受益外,现有十七万亩耕地亦受益。由于排水期亦为容泄区松花江的洪水期,与洪水相遇时,须强排……”《任务书》还指出:要“在七三年至七五年的三年内基本建成安邦河排水系统,确保农业生产免遭洪水的灾害”。
与此同时,党委组织水利负责同志,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设计规划了《北部涝区排水工程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在总结农场多年治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北部涝区地理自然条件的分析,拟出排水规划,即“采取自流强排(抽排)相结合的措施,在充分利用旧有水线泡、沼、洼地的基础上,开挖一条由南(南起北大坝)向北(北入松花江)的松花江排水总干渠,作为控制全涝区的排水骨干工程,并根据地形坡降,土壤特点和土地利用的需要,结合道路排灌,在总干的两侧共布置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等七条排水干渠和其他支斗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体系”。
1974年10月,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批复了二十八团《北部涝区设计任务书》,批复原文如下:
“三师:
你师报来二十八团北部涝区设计任务书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同意兴建该项工程,其效益为排涝二十六万四千亩,灌溉二万亩。
二、该项工程中的枢纽及钢筋混凝土大桥的勘测设计工作由兵团设计院承担,涝区灌区及转心湖水库的勘测设计由二十八团承担,设计中的水文分指工作由兵团设计院协助二十八团完成。
三、任务书所提工程造价偏高,在设计概算中只应将闸站、水库、桥涵建筑物和总干,干支渠的工程投资列入总投资内,田间配套工程由团、连自办,整个工程投资应控制在三百万元以内,所需三材数量待设计完成后核定。
四、同意二十八团提出的工程分期意见,第一批工程(包括闸站大桥和总干)一定要在一九七六年以前完成。第二期工程(包括涝区配套工程,水库及灌区等)要在一九七八年以前完成。
在设计和施工中,要认真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力争提前完工,尽快受益。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一九七四年十月四日
为确保安邦河水利工程,1974年团党委分工党委书记,团长赵保安,带一名党委委员和一名副参谋长常年抓水利建设。1974年~1975年间,除机械水利连常年进行野外推土施工,完成55万方任务外,还组织全团职工进行了4 次人机会战,完成104 万土方,情况如下:
在施工战场上,全团职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在1975年的一份《工作总结》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党委副书记杨国声、常委杨德苗、副参谋长顾万琪同志自始至终蹲在工地,团长马继常六十三岁了,还亲自挖土方,团长赵保安,从哈市住院回来,病还没好,就到水利工地了解情况并参加劳动,去冬有四十一名营连主要领导干部身在工地蹲了两个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二十三连连长苏玉清同志,有严重气管炎,经常咳嗽到深更半夜,睡三、四个小时觉,第二天照常坚持在水利工地上,十九连连长李考衍同志,身患结核,刚出医院就走向工地,由于劳累过度,吐血两次……五连指导员柳西贵为了排出地下水,连夜组织力量抢修抽水机,然后接着投入战斗,一连三天两夜只休息四个小时,五连老战士胡宪祥,家有四个孩子,家属有严重的气管炎,连做饭都困难,老胡毅然报名上工地,留在家里的青年就主动帮助他的家属挑水做饭……十八连师部青年曲作利才十八岁,身患感冒,背着人偷着吃药,在工地上晕倒三次,仍坚持抬土,十连去冬投入水利八十八人,占全连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备耕人员少,党支部把全连家属发动起来,选种、积肥、水利春耕同时打了胜仗……”。
全场集中人力突击会战,住宿是难安排的,有的连队离工地30~40里,还有的有一百多里。为了便于施工,有的连队在工地上搭起了临时工棚;有的挖地三尺盖“地窨子”;有的因陋就简,搭个小马架;有的住在附近连队食堂,搭二层铺;有的早出晚归,天天往返行程五十里”。就这样,在全场干部职工的一致努力下,于1975年8 月,将这条长47公里、深3米、宽30~40米,工程量为134 万土方,控制面积达48万亩的安邦河总排干基本挖通。1976年又将“宏图大桥”和“沿江抽水站”胜利建成。随之,7 条排水干支渠投入施工。农场北部涝区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的大部分竣工,给北大坝以北洪涝之水,找到了出路,从而加速了农场开荒生产和连队建设的进程。这项工程,是七十年代垦区三大工程之一,被黑龙江农场总局誉为:“垦区治涝工程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