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场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1972年在批判“陈林反党集团”的高潮中,全团干部听取了集贤县沙岗公社农丰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江,富锦县花马公社金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凤儒介绍农业学大寨的典型经验之后,逐渐开展的。随着建设“大寨连”,“大寨团”的运动发展,1976年把这个运动推向高潮。
“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不仅是单纯的生产运动,而是在极“左”思潮的支配下,政治、经济、文化融化为一体的群众运动,它与“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紧密相连。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也就宣告了这场运动的结束。
运动开始以后,全团职工在“批林整风”的促动下,以“大寨人”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进行农场的生产建设。尤其在开发北部涝区的建设中,新建连队的职工以“大寨人”为榜样,同艰苦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使新建队开荒和营区建设都很快得到了进展。
1974年党委参照兄弟场的经验,在上级指示下,开始对部分农业连队试行“大寨工分”。“大寨工分”是把2 级工以下工资(37.00 元)打乱,实行评工记分,37.00 元以上保留。其评工的基本方法是:每月(或季)由所在的班组对每个同志的劳动态度,政治思想等讲评一遍,划出一、二、三等,然后由连队党支部进行汇总,综合平衡把关。这种不是建立在劳动成果基础上的评工记分,评来评去只评个思想和劳动态度。而思想、劳动态度的好坏,又是以群众意见的多少,领导干部印象的优劣为标准,广大群众很厌烦。每…—次评比之后,职工之间无休止的激烈的争吵,做不完的“思想工作”,使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也颇为不满,以致采取一年评一次的消极态度。即是这样,也无法消除因此而引起的干群之间的纠纷,以及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积怨。当时,很多单位同级领导相处不和,队干部们往往为“谁说了算”的问题,闹得脸红脖子粗,互不理睬,甚至将“官司”打到团,由党委出面解决问题。
1974年11月,二十八团组织60多名干部,赴大寨参观学习。在“大寨人”“与阶级敌人斗,与自然条件斗”和“大学、大批、促大干”的经验指导下,全场职工又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潮。1975年1 月,《关于理论问题指示》发表后,二十八团连续举办7 期基层干部和理论骨干训练班。一年内全团的战士理论队伍发展到600 多人。各连还普遍创办了政治夜校,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在“大学”的同时,还“狠抓。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批判了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狠狠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召开全团性,革命大批判会议6 次,对7 名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批判,对8 名犯罪分子进行了定刑判罪……”。在运动中,全团各连开展了“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活动。“纲要”、“黄河”、“长江”,是指全国北方农业会议所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对各地所规定的粮食单产指标。“纲要”指标:粮食亩产400 斤,大豆亩产260 斤:“黄河”指标:粮食亩产500 斤,大豆亩产300 斤:“长江”指标:粮食亩产800 斤。在农场大面积新垦荒地的情况下,当时规定将熟地(开垦种植3 年以上)和荒地的亩产量分开计算,只要熟地上“纲要”就行,从而导致了1975年~1976年的《上纲要》浮夸风。
1975年雨水基本适中,庄稼生长繁茂,小麦取得总产21,392 吨的好收成,大豆长势也较好。9 月13日,三师党委给二十八团的来信指出:“……你们团的形势和全师一样,也是很好的,从测产的情况看,全团熟地大豆也具备上纲要的可能,师党委要求你们,一定要保证大豆上纲要,这个艰苦而光荣的任务……”9 月17日团党委发出通知:“师党委的指示信,要原原本本的传达……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认真学习,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同时,要“向部队讲质量和路线的关系,把粮食丢在地里,就是丢纲要,丢掉经济,丢掉政治”。
在秋收中,全团各队普遍仿效了十八连创造的“早晨两点半,地里两顿饭,中午大批判,干到天黑算”的“大学大批促大干”的经验,大打疲劳战术,进行复检复收。尽管如此,各队所报的大豆产量,尤其是熟地产量,还远远达不到“上纲要”的标准一亩产260 斤。这时兄弟团大豆“上纲要”的消息不断传来,三师领导也经常督促。在这种情况下,团党委在11月底召开全团干部大会,各队政指、连长、会计三人参加。会议经过动员之后,以连队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何使1975年大豆“上纲要”。有的领导干部甚至提出,不上纲要就不能睡觉。有些队领导为了交差只好东拼西凑数字;有的领导则不愿说假话,熬到深夜,看到大势所趋只得违心的报上了自己本来不承认的产量指标;也有的产多少报多少。经过这样一个会议,1975年全团大豆上了“纲要”。其中十八连、二十连粮豆双上纲要。被三师党委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连”,20个农业连队大豆单项上纲要。
1975年11月,团党委做出了《苦战三年建成大寨团》的决定,决心带领全团职工将二十八团建成“大寨团”。
在畜牧生产上,有7 个连队养猪上了“纲要”(达到一人一猪),4 个连队造肥积肥超过万吨。受到了师、团领导的表彰,还颁发了奖旗。
1975年,四连科研班在河北农大毕业生、农业技术员端木忠臣的指导下,在3 亩小麦攻关田上创造出823.2 斤的单产量最高水平,为农场提高小麦单产提供了直接经验。但由于当时知识分子均为“臭老九”,这项科研成果以四队科研班的名义总结经验,而科研班又不尊重端木忠臣的意见,致使这项科研工作中断。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特别是1974年以后,团每年都要隆重的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1976年十八连、二十连,粮食单产不但上了“纲要”,而且过了“黄河”,还有一些单位粮豆单产双上“纲要”,粮食单产上“纲要”,养猪上“纲要”。1977年2 月农场隆重的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这也是农场召开的最后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规模之大,气氛这热烈,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也超过了前几次。
在深入发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佳木斯等六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也在这个运动中经受锻炼,团团委每年都开展:“优秀共青团员”的评选活动。1973年团党委授予范金来、刘长海“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
1975年陈越久(注①)的事迹发表以后,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二十八团团委和二十八团党委分别于7 月16日、7 月17日发出。《开展向陈越久学习活动的通知》。同时团党委又授予王敏、慰迟静等8 位青年为“模范共青团员”,为全场知识青年树立学习榜样。不少青年决心批判“下乡镀金论”,在农场艰苦奋斗一辈子。1976年5 月2 日,十四队杭州青年刘锦湘为抢救鸡舍的公养鸡,在烈火中牺牲。十四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团党委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1975年8 月,哈尔滨市1,559 名毕业生来团参加建设,为了鼓励他们在边疆更好的生活、工作,团党委于1975年11月,召开了一次“七五届下乡青年学习毛著经验交流会”。
1976年4 月以后,《兵团战士报》陆续报道了兄弟团开展“扎根务农”活动的情况,二十八团二十三连、二十七连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他们联名给党委写信,表示要“立志务农,铁心务农,在农村边疆干一辈子革命”。团党委及时给他们写了复信,并责成团团委于9 月6 日在二十三连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团青年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注①、陈越久,女、浙江省宁波市知识青年,1969年5 月支边来八五三农场。1970年5 月入团, 1975 年4 月入党,1975年4 月病逝。1974年她身患癌症,在回上海治疗期间,不忘边疆建设,在病床上坚持写信,鼓励战友艰苦奋斗,当时被树为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
②、1973年中共中央21号文件,指中共中央转发毛泽东给李庆霖的信后,下发的关于知识青年政策的文件。这个文件提出要落实知识青年政策,打击破坏知青运动的坏人坏事,要保证知青运动这个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