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北部发展阶段的经济建设

第六节 北部发展阶段的经济建设



  1969年到1976全团广大职工在开发北部涝区的同时: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觉的抵制来自“左”的干扰,坚持抓经济建设。有时甚至是白天拼命的流汗,夜晚却要违心的批判“唯生产力论”,批判“资本主义的高速度”。
  1971年全场遭受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从5月到8月,天气始终阴雨连绵,连续降雨537.7毫米,受灾面积达11.4万亩,占作物总面积的46%。全场职工眼望着丰收的小麦,被水淹死,而康拜因,拖拉机却不能下地收割。在这种情况下,7 月,党委带领全团职工、家属、人手一把镰,每天趟泥趟水,奋战在麦田。田间地表面积水深浅不等,浅则十几公分,深则半米。麦子割倒、捆好、在高岗的地方码成小垛。在抢收的紧张时刻,每天早晨的“天天读”,仍是雷打不动。8 月沿江连队的沙壤土地机车陆续能投入作业。团党委及时组织南车北调、北人南下,历时45天。于9 月1 日,全场小麦基本割倒。接着又组织力量集大堆,直到秋收开始。小麦脱谷作业大体到1972年元旦结束,大豆脱谷直到 1972 年春节前才基本结束。
  1972年秋天,农场又遇严重的秋涝,从9 月开始,连阴降雨40余天,大约受灾面积达90%,团党委组织全团职工、家属,挥镰上阵,连续割豆40余天,完成了大豆收获任务,脱谷工作年前基本完成。
  受1972年秋涝影响,1973年春季,冰开雪化,地里一片明水,4 到6 月降水量高达 184毫米,春涝局势急骤加重。小麦播种从3 月20日开始,一直播种5 月10日。由于完不成上级下达的播种的计划,被迫采取了播种机摘掉输种管,开沟器,进行散播“抹大墙”的方法,播上小麦5 万余亩。小麦播种基本结束后,又奋战了50天,到7 月5 日,大豆播种方结束。采取“抹大墙”,遍地播种方法播种的小麦出苗很少,7 月以后,又不得不进行毁种。
  1974年以后,天气逐渐转向偏早,农业生产形势逐渐好转。
  农业机械的迅速增加,对开展北部涝区,发展以机械为主的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969年到1976年全场农用拖拉机由46台增加到138 台,机型大部分是“东方红-75 ”;同期胶轮拖拉机从16台增加到58台,除“东方红-28 ”,“铁牛-55 ”外,还进了一些国家新产的“东方红-30 ”,“东方红-40 ”等。康拜因从30台增加到100 台,国产“东风-60 ”和“东风-90”型自走式康拜因已进入农场。基本上做到每个生产连队配备3~4 台链轨拖拉机,1~2台胶轮拖拉机,3~4 台康拜因,农具配套日趋合理。
  随着机械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靠牛、马运输的状态基本被取代。牛、马的发展也更加缓慢,1969年到1976年,全场马匹总数由242 匹增加到632 匹,黄牛由380 头发展到 414头。因牛奶无销路,1972年以后,奶牛基本淘汰。在“学大寨”运动中贯彻了毛泽东《关于养猪的一封信》,提出了养猪上“纲要”,生猪发展速度较快,同期由2,339 头发展到5,805 头。农场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基本建设的速度。这几年除修筑了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外,水泥晒场1976年增加到71,815 平方米,房屋建筑趋向砖瓦化,草房土房逐渐被取代。
  1969年2 月,国网电的架通,使农场电力事业有了新的进展。虽然十一连以北的生产单位没有接通国网电,但增置了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全场电动机拥有量以达584台,功率为3,612.3千瓦。
  1974~1975年,完成场部至新区60KV线路的架设,为全团使用国网电打下了基础。在加强修理厂建设的基础上,还兴建了两个修理所。砖瓦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73年兴建24孔大砖窑,使红砖产量达到年产800 万块。食品、木材等加工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汽车由1968年的15台,1976年增加到58台,开辟了场部至十七连的客运线路,大大方便了场内职工。
  1969年~1976年6 年盈利,2 年亏损,盈亏相抵;经营利润为盈利263 万元,其中最多的1975年经营盈利为265.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