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调整改革时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调整改革时的政治、文化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场各单位纷纷召开大会,热烈庆祝我党的这一伟大胜利。1977年7 月5 日,政治处下发《关于贯彻[ 中发(1976) 24]文件的通知》,在全场开始了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群众运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3 月21日至23日,农场党委召开了“中共二九一农场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动员全场各级党的组织,深入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实现农场现代化而奋斗。会议之后,农场党委立即组织全场党员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在全场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提高了认识,认真清理了“左”的思想,打破了农场党员思想僵化的局面。1979年5 月21日,政治处发出通知,在全场职工中展开“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全场党员和职工,加深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对新时期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规律、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知识分子政策、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问题,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初步澄清了人们头脑中的混乱思想。
  1980年,农场恢复“党校”,6 月,组织全场部分党员干部学习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开阔了广大干部的眼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物质利益等问题开始了新的认识。在经营管理上,开始学习掌握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从而开始了农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和探索。
  1982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以后,农场党委举办了三期干部、党员学习班,分批轮训了全场的干部党员和场直单位的一般党员。各分场党委举办了轮训本分场一般党员的学习班。通过学习,提高了全场广大党员、干部执行党的十二大路线的自觉性。
  1983年底,在上级的指示下,农场党委在全场党员、干部中进行《邓小平文选》的学习活动。集中宣讲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全场党员干部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对于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营农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4年~1985年,农场党委组织全场干部、党员重点学习了《中发(1984)1 号》、《中发(1985)1 号》文件。使全场党员、干部进一步理解了党对农村的经济政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提高了搞好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性。
  1979年8 月16日,农场党委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全场党员中进行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十二大”《党章》教育,查处了43起党员违纪案件,开展了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的斗争,查处了部分单位滥发服装的情况。1985年10月,农场机关和场直单位30个党支部整党工作开始。
  为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大批冤假错案(简称“三案”)根据上级的指示,1978年农场党委成立“三案平反办公室”。1978年11月21日,在农场俱乐部召开“第一次三案平反大会”。场长赵峰在会上宣布了对原党委书薛振东、原场长吴义禄、原副场长王培昌、原锦江农场党委书记陈国兴等56名同志的平反决定,郑重宣告:“党委决定,全部推倒强加在他们头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彻底给他们平反,恢复名誉。并决定全部清理销毁原对这些同志在审查期间所有一切不实材料和被逼所写的检查交待材料,其家中被抄走的物品认真清理,退还本人”。
  1979年2 月28日,农场召开“第二次三案平反大会”。副场长刘顺岭在会上宣布为32名同志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到1980年底,共平反冤假错案75起,为138 人恢复了名誉,并区别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安排了工作。清理了职工的档案材料,尤其是对“文化大革命”中造成冤假错案的62名同志的档案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在经济上,按政策补发了“文化大革命”中扣发减发的工资。对错返原籍的同志,除给予平反外,本人要求返场工作的,接收他们回场,按其原职务安排了工作,恢复了原有的工资级别。
  此外根据上级的指示,1979年对1957年反右斗争中,受批判处分的3 名干部和14名工人,进行了复查。通过复查,对3 名受到降级处分的干部,撤消了原来的处分决定,恢复了他们的干部待遇,重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对14名受处分的工人,除4 名因开除场籍联系不上外。其余的10人,都做了给他们改正处分的决定。1980年3 月,对1957年反右斗争中受到降级处分的6 名同志,做出了撤销处分,恢复政治名誉的决定。“三案”平反工作的开展,使这些长期受压制受摧残的干部群众,从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彻底平反,他们带着尚未愈合的伤痕,精神振奋的投入了紧张的现代化建设中。同时通过“三案”平反工作,也使广大职工看到“极左”路线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的灾难,从而激发了全场职工深入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搞好农场建设的积极性。
  1979年3 月,农场党委根据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及时的进行了“地富分子改定成分”和“地富子女改定家庭出身”的工作,不但使他们本人看到了党的政策的英明,而且使他们的子女家属看到了前途,消除了顾虑,放下了多年来压在他们身上沉重的包袱。
  1978年8 月19日,农场下发了《关于搞好转干评审工作的几点意见》,对农场大批“以工代干”
  的干部,进行了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的工作,经过本人总结,支部评议,组织部门考核,党委把关送审等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专业干部还进行了统一考试),于1979年12月1 日,经合江地区人事科批准,农场有177 名队以上行政干部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有69名教师,60名医生、护士,37名会计和52名农业、机务、畜牧等科技战线“以工代干”的干部,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同时对工资低于行政二十四级(工资额42元)的 83 名青年干部定了级。12月3 日,党委决定,将22名由于编制、年龄、代干时间和身体状况等原因,不能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的“以工代干”人员,返回生产岗位,由干部管理改为工人管理。
  1981年~1983年,农场开始了对技术干部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先后授予王泽明等 6名同志“农艺师”技术职称;赵风春等9 名同志“农机师”技术职称;赵润业等2 名同志“畜牧师”技术职称;田广全等3 名同志工业交通技师;王肇士等4 名同志“会计师”技术职称;段友爱等1 名同志“统计师”技术职称;亓永祥等21名同志“医师”技术职称;此外还有147 名专业干部被授予为各行业技术员以上技术职称。对有技术职称的干部,工资向上浮动一级。这项工作的开展,调动了技术干部的积极性,在农场内逐渐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新空气。
  1982年以后,由于自然法则,一些年高体弱的干部逐渐“离休”或“退居二线”。吴义禄、于德水、王坚铮、冯特亚、丛江林、王培昌等农场主要领导干部先后“退居二线”,分别担任了“农场顾问”,“调查巡视员”等职务。1983年12月,农场总局决定刘子明、陈安之、张滋勤、陈光仁、雒兴亮、韩玉宏、吕万瑞、杨心斋、徐同元、赵子明、邢风仪、王茂福、刘连才、陈国兴、李传训、闫天贵、赵绪舜、杜喜富等19名建国前参加工作行政 18 级以上的退休干部,退休后享受副场级待遇。为了妥善安排退离休职工的晚年生活,农场还成立了“老干部办公室”,农场工会办起了“退离休职工活动室”。
  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农场将全场大专以上的科技干部全部调到总场、分场,科学试验站、修造厂等单位集中使用,以发挥他们的技术才能。同时,吸收他们参加各级领导班子,到1980年底为止,全场31名中级知识分子中,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就有9 名,在生活上着手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并使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 1983 年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144 号》文件精神,全场有77名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了一级工资,有89名中小学教师晋升了一级工资,(其中有31名教师晋升了二级工资)。提高了全场文教、卫生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在文化建设方面,农场1981年成立了“职工教育办公室”,开始了在职工中普级文化知识的工作。很多单位举办了文化业校,主要帮助青年职工补习初中文化知识。到1985年底已有946人领到了“初中毕业合格证”。同时采取“离职进修”,“函授自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在职职工的文化素质。1979年~1985年,“离职进修”的职工达115 人,“函授自学”的职工达240人。为了加强对普通教育的领导,农场于1977年成立了文教科(后改名教育科),通过比较系统的调整和整顿,撤掉了29个生产队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建立了分场中心校,强化了农场中学,农场小学的建设,整顿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1981年九队学校校长朱建昌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教师。1985年农场中学教师王仕倜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为适应农场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981年12月经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批复,恢复了“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农场成立了“职业中学”,从应届毕业生和职工中招收学员。1985年9 月农场举办了第一个教师节。尊师重教的风气在农场日益形成。
  在文明场队建设方面,1983年4 月5 日,农场党委转发了宣传部、工会、文教科、团委、公安分局、武装部、卫生科、计划生育办公室等8 个单位联合起草的《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同年4 月26日,农场又制定下发了文明分场、生产队、科室、学校、班级、家庭、食堂、医院、商店建设标准,以及《职工文明礼貌手则》、《师德规范》、《青年道德修养守则》等规定。在提高思想道德的同时,各单位狠抓了美化环境,治理“脏、乱、差”的工作,使场风场貌大为改观。场部地区加宽了通江路路面,增设了路灯,修筑了花园;家属住宅区普遍修筑了公共厕所,建立了垃圾点;随着集体、个体经济的发展,通江大街建成了“工商一条街”。1983年农场客运站客车售票员张玉琴的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为“五好家庭”。1985年客运站被省交通战线评为“文明客运站”;公安分局被农场总局评为“文明单位”;职工医院被评为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文明医院”。
  在“文明场队”建设中,职工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加强,职工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逐渐活跃起来。1980年以后农场修建了灯光球场、运动场,成立了电视转播台、阅览室、活动室,经常举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征文比赛和各种文艺汇演。1984年开始每年6 月农场组织召开职工学生田径运动会,春节举办群众大秧歌、游艺会、舞会等文艺汇演,还时常举办乒乓球、象棋等比赛。在社会治安方面,1977年农场成立了人民法庭,1977年3 月,农场成立了公安分局。1980年四个分场均成立了派出所。1983年8 月在全国统一部署下,开始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第一战役,侦破重大案件6 起,一般案件5 起,破获积案27起,隐案70起,抓获流氓集团、盗窃集团成员等35名。1984年以后又开展了“打击刑事犯罪”的第二战役、第三战役。严厉地打击了流氓犯罪活动,维护了农场的社会治安,使农场内治安状况逐渐好转。1985年发案率降低到万分之三。
  为了使全场职工保持和发展“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勇于牺牲”的北大荒精神,更清楚地了解农场发展的历史。1984年秋农场党委决定将23烈士墓迂回农场,并建立了“二十三烈士纪念碑”。1985年9 月,举行了“农场三十周年庆祝活动”,原二九一农场的老领导陶泽、张锡九、孙学梦、郑行广、李孔俊、薛振东、赵保安、张丛、赵峰、冯运兴、杨国声、杨保厚、周福成等41人应邀回场参加了庆祝活动。在庆祝活动中,农场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建场三十周年大会”;举行了“二十三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来宾和农场职工一起参观了“30 周年场史展览”,举办了“焰火舞会”,参观了农场建设,召开了“来宾座谈会”和“书法笔会”。场庆期间,回场的老领导和农场职工们促膝谈心,对农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二九一农场职工决心保持和发扬北大荒精神,继续探索适合本场特点的国营农场发展道路,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农场的两个文明建设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