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调整改革中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 调整改革中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场党组织工作重点的转移,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恢复和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加强,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场在经济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建设方面,继续修筑了防洪治涝工程,营造了防风林带,修建了农用飞机场,采用了飞机喷药,科学施肥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新措施。1983年开始引用世界银行货款开荒。将13、26、27、33这4 个农业生产队建成机械化生产队,主要引用美国大型农业机械。在工业方面,兴建了5 层面粉加工楼,提高了红砖,机加等产品的质量,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在畜牧生产方面,兴建了种鸡厂、种鱼厂、种猪厂等等。在1977年至1985年的9 年中,6 年盈利(其中1982年~1985年连续4 年盈利),3 年亏损,盈亏相抵,经营盈利1,146.45元。
1985年,农场在生产建设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已在本书第一篇《概述·生产规模》一章做了简要介绍;又由于志体的特点,在下篇《经济志》中对农场调整改革中各业发展的情况,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里再重复,显得累赘,故不多言。这里,只重点记一下 1977 年以后农场在治理内涝方面的经验教训。
1975年以后,天气逐渐转旱,而且旱情逐年加剧。1978年春季,3~5 月总降水只有 20.6毫米,6 月份降水只有31.6毫米。而且整日大风,多为5 级以上,致使农场大片的没有防风林带的土地,整天是风沙弥漫,灰土漫天。全场近30万亩户良田遭受严重的风灾旱灾,其中小麦受灾面积达17万亩,出苗不齐,或被风沙吹死;有的大豆叶子,都要烤干了。在这种情况下,农场采取紧急措施,翻掉受灾绝产的小麦、大豆、玉米地,毁种油菜。这年,全场共播种油菜59,966 亩。到了秋后,同一块田间,又是小麦,又是大豆,又是油菜,给收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1975年以后,天气逐渐转旱,农场开始向田间打机井,购置大型喷灌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治涝工程的维修,有的生产队还出现了人为填耕的现象。有些沟渠堵塞,流水不畅。1981年6~7 月份阴雨连绵,到小麦收获季节土壤水分已基本饱和,不少田间出现了大片明水。给康拜因田间作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沿江抽水站却无水可抽。到8 月11日,全场小麦仅割晒2l万亩,拾禾4.7 万亩,占小麦面积的14%,还有14万亩小麦在地里淹着。割倒的小麦由于风刮雨浇,有的已塌铺生芽,站着的小麦已到成熟后期,风吹粒落,杂草长势凶猛威胁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麦收指挥部制定了“人手一把镰”,“大搞机械改进”等7 条措施,进行抢收。在抗灾收麦的战斗中,省委、省政府向农场抗灾第一线的职工发出了慰问电,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组织局机关和局直单位300 多人来农场支援麦收。其中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医院院长李延明,在带领医院职工在农场五队抢收小麦时,因劳累过度,冠心病发作去世。农场总局党委于9 月23日,做出了《关于在全垦区广泛开展向李延明学习活动的决定》。这年麦收未完,秋收接踵而到。11月,友谊农场等派康拜因前来农场支援。全场大豆脱谷于1982年元旦前结束,小麦脱谷在1983年春节前方才结束。
1984年秋涝,全场22万亩大豆泡在水中,农场果断也采取了人工收割的措施,大打人民战争,9 月25日,全场割豆人数已达到4,785 人。10月1 日以后,农场机关和场直各单位也纷纷组织人力支援秋收。10月5 日,在全场已割倒大豆13万亩的情况下,农场秋收指挥部通过分析形势,提出了“人机齐上、直割、拾禾与人工收割并举”的措施,加快了秋收进度。11月10日?全场完成了大豆收割任务。1981年的夏涝,使农场职工对治水办场方针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二九一这片土地的特点也有了更加清醒的了解。1981年开始,农场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堤防工程,疏通排水渠道。
1985年春,农场遇春涝,田间一片明水,时值农场改变经营方式,第一年兴办家庭农场,缺乏必要的思想、物资、组织准备,小麦播种仅完成10万亩,大豆播种也很被动。5 月中旬,农场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制定了大豆“统一整地,统一播种,分散管理”的措施,在农场的统一领导下,播种大豆30万亩。8 月下旬,松花江水迅速上涨,严重威胁着农场建设和沿江生产队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农场成立了“防汛指挥部”,组织全场 3,000 多名男职工上了防洪大堤,农场领导吃住在抗洪第一线,指挥抗洪。加高大堤60公分,提高了大堤的阻水能力。8 月底,19队31号水位高达66.39 米,20队31号水位达66.81米。8月29日晚8 时,防洪大堤二十一队处决口14米,在场的职工立即投入了抢险战斗,场长王炳键,书记史文政,副场长李春成,一分场场长李考衍等挺身而出,首先跳入激流,经过大家一整夜紧张的战斗,于30日凌晨将决口堵住,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在抗洪期间,农场总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的领导也常来农场视察,有的吃住在农场,同全场职工一起参加抗洪斗争。抗洪胜利后,全场职工立即开展抗灾自救的工作,农场总局还筹集了2.5 万元救灾款拨到农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经济建设的发展,农场职工的生活水平亦有了很大的变化。农场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384 元提高到549 元,同期,人均储蓄由129 元提高到359 元。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等高档家用电器,1978年以前农场职工中基本无人购买,到1985年,每百户就有电风扇2.9台、洗衣机34.7台、录音机20.6台、电视机68.2台,其中彩电5.9 台。据场计财部门1985年对22个单位107 户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的资料表明:在农场职工中,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纯收入不足 200元的占3.7 %;200~500 元的占38.3%;500~1,000 元的占47.7%;1,000 元以上的占10.3%。《调查资料》说:“我场人民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转入富裕型,并有十分之一的居民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