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场经济发展过程

第二节 农场经济发展过程



  建场前,农场所在地区地势低洼,是松花江下游和安邦河入江汇融泛滥区,地表存有长年积水,杂草丛生,野兽栖居。
  借于1954年大旱,场区土地裸露,农建二师六团到此开荒建场。1985年,二九一农场已成为初具现代化生产规模的大型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达562,951 亩,农业机械总动力74.434马力,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在1956年~1985年的30年中,累计上交粮豆6.3亿斤,生产经营20年盈利,10年亏损,盈亏相抵,累计盈利1,311.8万元。
  30年来,农场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4年~1964年),是农场创建曲折发展的阶段。1956年,农场播种面积达23.289亩,当年又开荒47.871亩。1957年春涝,被迫撂荒47,776 亩,大批人员调出,年末仅剩615人。1958年底,集贤县腰屯乡并入农场,耕地面积由4.6万亩增加到 17 万亩。1962年春,腰屯乡退出农场,农场耕地面积缩减到6.2 万亩。农场职工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二九一农场的出路在于治水治涝。1964年幸福干渠的修通,摆脱了农场经营规模受水涝灾害影响,“水进地减,水退地增”的被动局面,使农场职工看到了希望,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曲折发展的历史。
  第二阶段(1965年~1976年),是农场经营规模迅速扩大阶段。1965年,农场修建了南部抽水站,排除了场区南部的内水。1968年,农场耕地面积由1964年的6.4 万亩迅速发展到15万亩,农业生产队由1964年的8 个发展到12个。1969年以后,农场通过修筑安邦河、松花江防洪工程。安邦河排水工程,使农场北部大面积沼泽地得以开发。1976年,耕地面积达39万亩,农业生产队发展到35个,职工人数也由1964年的1,350 人增加到8,372 人。
  第三阶段(1977年~1985年),是农场生产经营进入调整改革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农场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尤其是1978年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农场职工对农场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等问题开始了新的探索。农场职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也随之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