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 一、长期计划
1956年2 月“根据省委《1956年~1967年黑龙江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初稿)》、《黑龙江省国营农牧场七年的发展规划草案及1963年到1967年的发展轮廓》的精神”。农场编制了《二九一农场1956年~1967年发展规划(草案)》,在1956年2 月召开的“中共二九一农场首届代表大会”上通过。
这个规划拟定了二九一农场1956年~1967年生产建设规模的发展轮廓,同时拟定了农场党的组织建设、工会建设、共青团建设以及干部培训、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民生活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轮廓,这个规划寄托着创建二九一农场的职工对农场建设的希望。《规划》的执行情况详见表18.
1956年—1967年生产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表 表18
1958年6 月,在“大跃进”的推动下,农场制定了《二九一农场五年规划》。《规划》制定的“高指标”,严重的脱离了农场生产建设的实际。根本不能实现。这个《规划》的主要指标及1962年实际完成情况详见表~19.
《二九一农场五年规划》执行情况表 表19
1969年农场开始了对北部涝区的治理和开发。1972年10月制定了《二十八团1973年~1980年生产建设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执行情况详见表20.
《二十八团1973年~1980年生产建设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表 表20
1974年11月。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二十八团制定了《1976年~1985年十年生产建设规划》。这个《规划》,制定了农场“五五”、“六五”生产建设发展目标,规定了“上纲”要、“过黄河”、“垮长江”的奋斗目标。
1978年6 月,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多项工作还没有排除“左”倾干扰的情况下,农场制定了《国营宏图农场1978年~1985年生产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即体现了全场干部职工搞好农业建设的心情,又带有—定的盲目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计划》没有实施。
二、年度计划
农场创建以来,历年都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及农场实际,编制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分基建财务计划、生产财务计划两大部分。一般先由业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结合农场情况,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分别编出《农场基本建设年度计划》和《生产财务年度计划》,经农场或农场党委批准后,下发执行。
年度计划是全年基本建设、生产财务、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未经上级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变动。农场每年都在麦收后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检查分析1~9 月份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提出,10~12月预算,制定争取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的措施。以保证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的各项指标。
三、阶段作业计划及旬日计划
1957年,1958年农场一直坚持推行阶段作业计划及旬日计划,除“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上述计划均能坚持。1978年以后虽然不像年度计划要求的那样面面俱到,但各基层单位都能主动、认真的编制各自的阶段作业生产安排。
阶段作业计划一般分为备耕、春播、夏锄、麦收、秋收等五个阶段。内容包括该阶段的劳力、机力、畜力工作安排,各环节的生产程序,所需油料、燃料、工业原材料、零件及消耗材料、饲料、低值易耗品数量、固定资产折旧、所需流动资金数额等。该计划一般经分场汇总,报总场批准后执行。
旬日计划又称十日工作计划,是实施年度计划,阶段计划的保证。开始推行时曾得到基层单位的重视。它曾为生产队基建生产作业起到指导作用,也曾与“三包四固定”、“单车核算”、“计件工资”、“承包合同”等相结合,有利地推动了农场生产建设,被职工誉为“长计划、短安排”的好措施。“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忽视。至今未恢复到原有程度。
四、统计
1955年,财务科设统计员,负责汇总、整理下属各单位上报的统计数字,上报生产进度,统计日报、季报及年报的工作。
1959年成立统计室,设统计员三人。一人分工中心统计工作,主要负责及时收集整理生产进度(各单位以电讯形式上报)。同时抄送场领导及有关部门以利指挥生产;二人分工综合统计工作,主要负责汇总整理基层单位报表,按“条块结合”要求,编制上级规定的月报、季报、年报,分别报送县财政部门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1966年后统计室改由计建股领导。
1978年后与财务科合并,改为计划财务科。
1985年整理出版二九一农场《1955年~1983年社会经济统计历史资料》一书,成为建场以来查阅资料的唯一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