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 一、核算体制
1955年至1978年实行统收统支,上级按年初核定的财务计划,分期分批下拨固定资金(包括实物、限额)、流动资金及贷款指标,年终盈利全部上交,亏损弥补。
1956年农场投入生产。财会业务,由总场统一核算,农业生产计算各作物作业总成本、垧成本、主产品成本、斤成本;畜牧生产实行分群核算,计算饲养日成本、增重成本;工付业生产只有汽车运输一项,计算吨公里成本。
1959年实行报账制,基层单位报三力分配表,物资消耗表至分场,由分场核算成本,总场汇总。
1961年在上述核算的基础上,又在各业贯彻执行销售实现制,计算各业产品的销售成本。1962年撤销分场,由各基层单位核算成本,总场汇总。
1967年只核算总收入,总费用,不计成本。1969年实行军事编制,基层单位只记来往帐,一切收支到供应股统一转账报销。
1972年会计核算得到重视,基层单位算总收入、总费用、不核算作业成本,同年实行连队留成。
1979年后管局对农场实行利润包干,规定每年上交利润72万元。多盈不交,亏损挂账。总场对基层单位也实行包干,同时实行完成任务奖和超计划提成奖。在核算方面贯彻农场总局《财务管理》及《基本业务核算方法》,恢复和健全核算制度,基层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计算盈亏,核算各业直接成本、总成本、单位成本。
1981年农场对基层单位实行盈亏包干,一定三年不变。
1984年工付业单位实行放开经营,1985年农牧生产队兴办家庭农场,计财科下设结算中心,负责全场流动资金。
二九一农场财务核算体制沿革表 表21
二、资金
1、建设资金
农场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全民所有制农垦企业。在农场建设资金中,农场自筹资金逐渐增多。在农场使用的全部建设投资中,国家计划拨款3,796.1 万元,省自筹建设拨款 289.5万元,总局及农场自筹建设资金1,920.7 万元。农场自筹资金累计总额占国家(省)建设拨款资金累计总额的25.6%。详见表22。
二九一农场建设资金来源情况表 表22
2、固定资金:
农场的固定资金即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的净值。农场对固定资产实行计划调配,对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固定资金情况详见表23、24、25。
二九一农场固定资金变化情况表 表23 单位:万元
二九一农场固定资产原值占用情况表 表24 单位:万元
二九一农场固定资金经济效益情况表 表25
3、流动资金
农场流动资金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不足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1983年,国家规定农业企业流动资金交由银行管理。1984年起国家不再向企业增拨流动资金。历年农场流动资金变动情况详见表26。
二九一农场流动资金变动情况表 表26 单位:万元
随着农场生产设备,生产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定额流动资金的占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详见表27。
二九一农场定额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表 表27 单位:万元
1955年至1979年农场对流动资金实行统收统支,场内转账的形式。1981年7 月26日场内物资开始实行代金卷,1984年4 月14日停止使用,恢复场内转账流动资金管理形式。
4、专用资金
农场专用资金主要指:更新改造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包干结余(留成)资金,其他专用资金等,实行先积后用,专款专用。
更新改造基金,由固定资产折旧及变价收入形成,由农场作为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改造。1963年以前,折旧基金全部上交国家;1964年起,按40~70%比例上交国家,1969年至1979年上交70%,场留30%,1981年起不再上交、农场全部留用。
职工福利基金,按农场职工工资总额的10%提取,其中职工医疗补助占6.5 %,职工生活困难救济费占2.5 %,集体福利设施占1 %。
财务包干结余资金,1959年农场开始计提利润留成,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后备补欠以及举办集体福利事业,1972年农场开始对基层单位实行利润留成。详见表28。
二九一农场财务包干结余(留成)资金变化情况表 表28 单位:万元
三、费用
三十多年以来,农场生产建设规模不断发展,生产费用逐渐增多,生产费用中各要素的比例构成,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主要是:
1 、纯劳动支出比重逐渐缩小。建场以来尽管职工人数在不断增多,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工资总额在不断增大,但在生产费用各要素构成中,工资福利金的比重日益减少。
2 、物化劳动支出显著增加。在费用要素构成比重中,种子及种苗,工业原材料,化肥及农药以及零件消耗材料的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3 、固定资产折旧费在生产要素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二九一农场生产费用要素构成情况表 表29 单位:万元
四、成本
1、农业生产成本
(1)、农业生产综合亩成本,见表30。
二九一农场生产综合亩成本情况表 表30 单位:元
(2)、履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载重汽车工作成本,见表31。
二九一农场农业机械工作成本情况表 表31 单位:元
(3)、农作物单位成本,见表32、33。
二九一农场农作物单位成本表 表32 单位:元
二九一农场农业三大作物单位成本情况表表 表33 单位:元
注: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三大作物成本未能算出,故1984年数字列表。
2、畜牧生产成本
多年来农场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单位成本较高。1982年以后,场对畜牧生产实行浮动工资,亏损包干,减亏有奖,见利分成的政策,畜牧业逐渐和农业脱钩,实行专业承包。畜牧产品成本情况见表34。
二九一农场畜牧产品成本表 表34 单位:元
3、工业产品成本,见表35
二九一农场工业产品成本情况表 表35 单位:元
五、利润
农场计算盈利、亏损,一般分为生产盈亏。销售盈亏和经营盈亏。其中,经营盈亏反映农场最终经济成果,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指标,它在销售盈亏中,加减非生产收入和非生产支出的净值,减基层单位超计划留成,以及年终职工奖金。农场在1956年至1985年的三十年中,20年盈利,10年亏损,盈亏相抵,盈利1,311.8 万元。1956年~1985年农场经营盈亏情况详见表36。
二九一农场1956年~1985年经营盈亏表 表36 单位:万元
农场的非生产性收入和支出,又叫营业外收入和支出。主要包括:粮油倒挂、防汛抢险、呆账损失、非常损失、培训费、处理积压物资损失、退休人员工资、农闲建设用工支出、落实政策支出、劳改经费支出、知青探亲路费等。其中职工粮油倒挂补贴,农闲建设用工支出等项所占比重较大,详见表37。
二九一农场非生产收支情况表 表37 单位:万元
注:1970年-1977年粮油倒挂打入生产费用核销。
1979年国家对农场实行财务包干以后,粮油倒挂的负担越来越重,这种状况是国营农场所特有的。1979年以来。二九一农场负担粮油倒挂情况见表38。
二九一农场负担职工粮油倒挂情况表 表38
1966年,农场在一、二、五队试行产量工资、作业工资相结合的核算制度,三个队共得奖金16,975 元,1967年全场推广作业工资,产量工资两结合工资,共创奖金 126,614 元,但因文化大革命运动,搁置未发。1972年开始,基层单位从经营盈利中计提留成,1979年改为提留成后计算经营盈亏。1979年,国家对农场实行财务包干后,又从经营盈亏中减去职工奖金和农场包干结余。1979~1985年农场计提包干结余和职工奖金情况见表39。
1979~1985年农场包干结余(留成)职工奖金情况表 表39 单位:万元
六、政策性、社会性支出
农场政策性、社会性支出、不列入农场经营盈亏,从农场企业经营盈亏总额中减去后,形成交拨款上交国家。农场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由场计财科统一管理。政策性、社会性支出主要是指:学校经费、政法民政经费、边防民兵值勤费、安置老残干部工资等。政策性社会性支出情况详见表40。
二九一农场政策性、社会性支出情况表 表40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