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1955年—1963年)
  
  1955年建场当年开荒23,850亩,1956年开荒49,566亩,播种粮豆22,464亩,收获达1,466.3吨,平均亩产130.5斤,1957年因严重内涝,撂荒47,776亩。1959年并入公社耕地122,363亩,至1962年公社退出农场,归还土地128,322亩。农场耕地减至62,258亩。1956年~1963年共生产粮豆38,178吨,平均亩产121斤,其中小麦平均亩产131.8斤,大豆平均亩产109.3斤,玉米平均亩产186斤。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新垦土地抗灾能力差,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又受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和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一直不稳定。
  第二阶段:(1964年—1969年)
  
  1964年至1969年6 年累计开荒79,000亩,耕地面积达170,600亩,粮豆累计产量53,400 吨,小麦平均亩产163斤,大豆平均亩产160斤,玉米平均亩产311斤,比前期分别提高24%、47%、67%。1964年挖通了幸福干渠,1967年建成排灌站,农田水利工程开始配套,使农场南部地区基本上解除了内涝威胁。同时在生产中实施了一整套耕作制度,推广了部分农业科技新成果,经营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使粮豆亩产水平有了一个新的突破,1967年粮豆平均亩产达到248.4 斤,其中小麦亩产247.7斤,大豆平均亩产224.4斤。
  第三阶段:(1970年—1976年)
  
  1969年以后,农场土地面积向北迅速扩大。1970年~1976年间农场修筑了松花江防洪大堤,安邦河排水工程以及沿江抽水站,使农场北部内涝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大片北部荒原得到开发。1974年~1976年开荒26万亩,耕地面积达38.8万亩,比1969年增加了2.5倍。这一时期对农业生产实行军事化管理,又受“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影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物资设备虽大批进场,但仍不能满足土地面积扩大的需要,尤其是开荒中不分地势高洼,能开则开,一遇涝年,不得不被迫弃耕撂荒。1970年~1976年粮豆亩产只有166 斤。
  第四阶段:(1977年—1985年)
  
  1977年后农场由迅速发展逐步趋向稳定,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了中央关于调整改革的方针,恢复完善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广泛采用农业科学技术新成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耕地面积达到63万亩。粮豆年总产量达到5 万吨。但仍未彻底摆脱耕作粗放,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局面,农业生产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
  耕地面积变动情况详见表50。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详见表51。
  
              二九一农场耕地面积变动情况表 表50                                 单位:亩



             二九一农场农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表51                             单位:亩、斤、吨
               (1955年—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