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 一、轮作
建场初期,主要任务是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土壤,尚未熟化,有机质含量较高。种植作物以大豆为主,如1959年大豆播种面积达54%。
1964年以后,随着内涝的排除,土地连片,土壤熟化,逐渐形成了“麦、麦、豆”,“麦、麦、杂”轮作方式。即小麦占60%,大豆占30%,玉米占10%。
二、耕作
1963年以前,雨水偏多。内涝严重,为了抗涝播种,以耕翻为主。当时条件是,只要当年翻过地来,来年就能种上地。麦茬伏深翻,大豆、玉米茬秋浅翻,属于连翻阶段。
1964年后,耕翻面积迅速扩大。宜耕期相对缩短。每年总有一部分地翻不过来,春整地压力大,土坷垃多,很难保全苗。伏翻时期正值雨季,降水集中,土壤过湿,给翻地带来困难,甚至破坏土壤结构。有些地块连年耕作,犁底形成8 厘米的隔离层,涝年土壤水份不下渗,早年土壤的地下水上不来,即不抗旱,又不抗涝。土壤有机质下降,风蚀严重,不易保苗,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1964年,农场开始试行顶凌播种,即在每年春天昼化夜冻时期,集中播种小麦,克服了返浆后地表明水播不上种子问题。
1970年后开始豆茬耙茬种麦。形成翻、松、耙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实行小麦茬伏深翻,大豆茬浅松浅翻,耙茬种麦,玉米地秋起垄等措施。1974年开始,场区遇到了连续6 年干旱,因耙茬种小麦底垧足,基本保住了苗齐,苗壮。
1980年以后,全场又推广了大豆茬浅翻深松的措施。在全场基本形成了麦茬伏翻整平耙细,豆茬浅翻深松或浅翻耙茬的耕作制度,避免干坷垃过冬,为来年农业生产创造较好的条件。
三、施肥
1956年建场时新开土地有机质在80%左右。除小麦播少量过磷酸钙颗粒肥作基肥外,主要靠自然肥力来满足作物生长,土质逐年下降,土壤耕性变坏,作物产量也不高。1968年后开始积造有机肥,每年每个农业生产队积500~l000吨,施到玉米地、菜园地。小麦大豆主要依靠化肥。
1970年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化肥施用量也相继增加,亩施氮肥7 公斤。磷肥6 公斤,氮磷比例逐渐合理。经实验站多年试验,农场南部地区,氮磷比例为1 :1,农场北部地区为1 :1.2~1.5.1971年~1985年化肥施用情况详见表66。
1971年~1985年二九一农场、农业生产化肥施用情况表 表66
四、植物保护
建场以来,小麦一直坚持药剂拌种,小麦出苗整齐,减少病虫害。七十年代以后,大豆、玉米等作物也陆续使用药剂拌种。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建立预测预报点,掌握发生规律,适时喷药,把幼虫消灭在三龄前。对玉米螟虫防治,1980年后使用赤眼蜂生物防治及施用颗粒剂防治,效果良好。对大豆食心虫防治,采用飞机喷药防治,效果很好。在病害防治方面如:小麦散黑穗病、根腐病、玉米小斑病、大斑病。除药剂拌种外,还通过合理轮作换茬进行,收到好的效果。农药使用数量详见表67。
1971年~1985年二九一农场农药施用数量表 表67
五、田间管理
建场初期,对大田作物的管理主要是靠人工锄草和机械中耕铲趟作业,小麦基本不去管理。1965年后,对小麦大面积施用24D~丁脂除草剂,防治麦田双子叶杂草。大豆除人工除草,机械中耕外,增加了苗耙,蒙头土等灭草措施。1970年后,大豆化学除草在农场开始试行,1978年引进国外除草剂,如氟乐灵、拉索、灭草猛等,用于大豆田间除草,逐渐形成了人工锄草,机械中耕,化学灭草的人、机、化综合灭草措施。再加上茬口调整,基本上控制了草荒,保证了作物的正常生长。1980年以后,对玉米田使用阿林拉津胶悬剂,进行灭草,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78年以后除草剂施用数量详见表68。
1971年~1985年二九一农场化学除草剂用量表 表68
由于农场地势低洼,内涝严重,一遇洪涝之年,大片农作物被水淹,有时造成大片绝产。农场除兴修大批排水渠系外,对地中洼的积水,组织人工排水,以减轻内涝灾害。1974年以后,农场连续干旱,1975年、1977年全年降雨量不足350mm,夏旱严重,曾用高射炮打降雨弹,促使云层积骤降水,但效果不理想。1975年以后,农场开始在农田间打井,多数井打在蔬菜地上,使菜地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同时还又引进大型喷灌机,解决小片农田抗旱问题,但几十万亩农作物的抗旱问题终未解决。1980年以后,农场大批营造防风林,以恢复生态平衡,改变田间小气候。
六、种子
农场于1956年即进行以良种为中心的试验工作。1959年建立良种站,主要负责引进、鉴定、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的工作。1964年试验站迁到福山,除有上述任务外,另加良种的选择,繁育及提纯复壮任务。
1981年成立种子公司,主要负责种子引进、鉴定、繁育、调配经销工作。1985年农场种子生产繁育基地有:
原种繁育基地,原种场,耕地7,732亩,职工120人。
良种繁育基地,19队,耕地10,485亩,职工73人。
14队,耕地13,048亩,职工89人。
15队,耕地13,062亩,职工86人。
23队,耕地11,976亩,职工78人。
在作物品种结构上引进适应场区低洼特点的优良品种,以保证种性纯度,提高发芽率,保证经济用种,提高生产能力。
小麦品种有合作二号(1956年)秃不齐、沙其尔(1956年~1962年)、合作六号(1962年~1970年)、免849(1964年~1985年)、风立(1970年~1985年)、克要(1976年~1985年)、克强3 号(1980年~1985年)、克罡六号(1980年~1985年)、克丰三号(1983年~1985年)。1985年小麦主要品种有克要、风立、克涝三号、克丰三号搭配免849 、钢107 、钢108。
大豆品种开始用满仓金、黑龙江41、荆山朴东农1 号(1959年~1962年)、东农4 号、合交6 号、8 号、13号(1964年~1980年)、合丰23(1980年~1985年)、黑河3 号、合丰25(1983年~1985年)。1985年以合丰22、黑河3 号为主,搭配合交6号、合交8号、合交13号、合丰23号、红丰3 号。
玉米品种开始用农家种,七十年代以后主要采用单交种,有44X100组合,弗尔马斯XHDl03。
在品种搭配上小麦早熟品种占5~30%,中、晚熟品种占70~95%。大豆早熟,中早熟占60~70%,中熟占30~40%。
七、土壤改良
1965年以后,农场采取的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是:
1.拉沙改土,场区南部有个小沙丘,十五队拉沙改土试验,上面辅8~10厘米,当年不翻,对比增产50~70%,但拉沙改土成本高,仅改良792 亩即中止。
2.增施有机肥,自建场至1985年累计施肥39万吨,主要施用玉米菜园等地。
3.秸秆还田,农场地多人少,机械化程度高,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实行秸秆还田的办法,培肥地力,潜力很大。1980年小麦秸秆还田11万亩,以后每年小麦秸秆还田占播种面积50%。坚持2~3 年内即可培肥—次。
4.种植绿肥,年种植绿肥面积的比例占耕地面积的3%,复种绿肥占小麦面积的5%,采取早春间种草木苜,油菜和民碗豆,伏季翻压。复种绿肥是在小麦早熟品种收获后,抓紧翻好耙透播种,耙前镇压。
1980年以来,农场在增施化肥,因上施肥的同时,扩大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为稳定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