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灾害

第六节 灾害



  1973年以前主要是洪涝灾害。17年中有15年洪涝成灾,不仅次数多而且受灾面积大,遭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9.1%以上。造成农场内涝的主要原因是:
  一、别拉音山与横头山之间的拦水坝,使其阻水至65米等高线以上,不但淹没场区大面积65米以下荒地,而且堵塞了场区公路以北地区的排水出路。
  二、福山北沟和韩英沟,在集贤县地面承水面积近80,000 垧,按照四年一遇的暴雨径流量有15.5立方米/Cek 和6.45立方米/cek,而水沟本身断面较小,不能承泄外来洪水,到场区内漫延。
  三、二道河东太平沟分别流至民胜,东荣路以东约二公里处,即漫散没有河床,造成双山以西大片荒地常年积水。
  四、原安邦河流至场区内并无河床而散漫入江,形成多条水线。
  五、北大坝以北原为松花江泛滥区,常年一片汪洋。1969年以后部分高岗地开始显露,随着大片土地开发,松花江防洪堤,安邦河总排干等排水工程的修筑,才治理了江水泛滥问题。
  六、场区降水集中,70%的雨量多集中在8~9 月份,加之场区地势微平而复杂。土壤粘重,透水能力差,且冻期较长,也是造成场区内涝的原因。
  以上内涝通过历年农田水利工程的完成已基本解除。
  1969年为低温年,年平均气温只有0.6℃,0℃以上积温为2,734.5℃,热量不能满足大田作物生长需要,这年酷霜又较早,在9 月20日大田作物遭到霜冻危害。
  1971年全年降水多达692.4 毫米,比正常年多222.5 毫米,这年大片小麦被水淹没,农场职工家属日夜奋战,在水里捞麦,丰产不能丰收,同时又兼受风、虫、病、雹、旱的灾害,1971年播种农作物24万亩,成灾面积竟达到了18万亩。
  1975年至1980年旱象严重,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1%。
  1981年至1985年涝灾旱灾严重,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3%,1981年为涝灾年份,全年降水量653.8 毫米,成熟的小麦被水淹没,36万亩小麦亩产129斤。1982年为旱灾年份,全年降雨量394.7 毫米,小麦出苗不齐,6 月份卡脖旱,23万亩小麦,亩产 128斤,大豆保苗不足,花期干旱,22万亩,亩产121 斤。1985年春涝、秋涝,小麦播种仅10万亩,未完成播种计划,亩产254斤,大豆播种面积31万亩,受蚜虫、秋涝灾害,亩产120斤。
  历年灾害情况详见表69。
  综合1956年至1985年2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农田受灾程度,涝灾发生了25次,面积达175 万亩,旱灾、雹灾各发生19次,旱灾面积达147 万亩,雹灾9 万亩。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及灾害程度详见表70。
             二九一农场农作物灾情统计表



             二九一农场农作物灾情综合表表
               (1956年~1985年) 表70



  涝灾和旱灾是农场的两大自然灾害,要想根除这两个大害,就必须对全场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完成水利配套工程及兴建灌溉工程,加强植树造林,改良土壤,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才能保证农场的农业生产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建成大面积的高产稳产田,重视自然规律,加强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