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借助于1954年前后的大旱,1955年建场后方能大面积开荒。1957年的严重涝灾,被迫弃耕47,800 亩,耕地面积由73,400 亩减少到25,700 亩。1958年偏旱,耕地又有所发展,治水方法由治涝转向蓄水灌溉。1959年1960年遭到特大洪涝灾害,直到1962年耕地面积达62,000亩,因洪涝灾害累计弃耕撂荒达302,000 亩。耕地面积基本处于“水进地退,水退地进”的被动状态。粮豆平均单产徘徊在120斤上下。
为根治农场内涝,使二九一农场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立住脚。1964年全场上下总动员,挖通了幸福干渠,相续建成了以黑鱼泡抽水站南排总干为主体的大量的干、支、斗渠排水工程,才使农场的耕地面积和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到1968年底,耕地达到 125,000亩,粮豆亩产164~248斤。
1969年,原锦江农场组建为二十八团一营,这就为农场南北连片,提出了必要性、迫切性。建场后水利建设上得出的“先阻外水,再治内水,并给其出路”的实践经验,为开发大坝以北,松花江、安邦河泛滥区,阻江、河水于场外,排内涝于松花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1969年前后的大旱,也给开发北大坝以北地区提供了方便。从1969年到 1976 年,农场先后修筑了安邦河防洪堤,安邦河总排干,转心湖抽水站等大型水利骨干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逐年竣工。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望而生畏的北大坝以北的“禁区”,初步实现了“阻江河水于场外,排内涝于松花江”的宏伟规划,成为农场总局七十年代涝区治理的代表性工程之一。1969年~1976年的8年中,共开生荒地238,000亩,平均每年开荒近30,000亩。 1976年底耕地面积已达340,000 亩。
1975年~1980年,连续6 年大旱,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灌溉问题又提到议事日程。这期间,在部分农田,菜地里打混凝土,钢管的灌溉机电井,共252 眼。沿江生产队还使用小型移动泵和“小白龙”提江水灌溉农田。1980年又引进鞍山农机厂生产的DYG —421 型电动园型喷灌机5 台,试用效果良好。这一年全场灌溉面积25,100 亩。
1981年农场遭到建场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523,000亩,占播种面积的97%,其中绝产面积达192,600亩,占播种面积的35.8%。畜牧队、二十九队、二十一队的部分耕地,被洪水淹没,全场粮豆单产仅111斤,农业亏损6,398,000元。 1981年完成治涝工程土方477,600 立方米,完成桥涵36座,总投资728,000元。
1982年完成土方713,700 立方米,其中、江堤工程87,000 立方米,场内治涝配套工程626,700立方米,桥涵31座。
1983年完成场内治涝配套工程975,900立方米,桥涵39座,打井2眼。
1984年完成土方1,520,700立方米,桥涵126座。
1985年完成土方1,474,200立方米,桥涵124座。
1955年~1985年,系统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土方工程量15,109,000 立方米,起到泄洪排涝的作用,建筑大小桥涵341座,建立南北抽水站各一座。但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不善,风蚀淤积和人为的耕填,现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土方量只有12,545,200立方米,占施工土方量的83.0%。其中防洪堤全长52.84 公里,工程量1,259,300 立方米,保护了中北部地区455,000 亩土地,排水渠道4,638,300立方米,干支渠共长336.75公里,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受益面积216,000 亩。
这些工程,计用建设资金14,186,900 元,按现有耕地640,000 亩计算,平均每亩地投资22.17元,为农场的巩固和生产建设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发挥了明显的防洪排涝作用。
历年水利建设工程及投资情况详见表83。
二九一农场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一览表 表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