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林业林业 1969年以前,农场林业工作由生产科领导。
1969年~1976年,林业由生产股领导,1977年以后由农林科领导。1984年场设立农建科,林业工作由农建科负责。
1972年~1983年农场林业工作一直由董树生负责。
1983年~1985年,董树生任副科长,另配一名林业技术员。
一、建场前的林地情况
建场以前,在场区较高的岗地上,曾有零星的天然林地,如:2 队东部的柳树林;11队的四方林子;4 队东的王福林子;6 队的东林子;二分场地区的桦树林和三分场地区的福山林。其中,除福山林占地1.4 平方公里外,其余林地的面积都不超过1 平方公里。树木多为柞、榆、桦、水曲等,此外还有灌木。历来无人管理,任凭滥砍滥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福山林又遭日伪放火烧林,所剩树木无几。
二、植树造林情况
建场后,大面积开荒,毁坏了仅有的柳树林、东林子、王福林子等林地,四方林子和,桦树林子的存树也屈指可数。在建房、筑路时、也曾人工栽植些杨树,但种植质量不高,栽后无人管理,又被草蒿淹没,成活率不高,生长缓慢,造成了“光棍队、光棍路、电线杆子超过树”的光秃秃情景。每年春季漫天大风,使大量地表土流失,有时麦播后连种带土一齐被大风吹走,不得不进行补种。现在总场地区,在建场初期植的杨树,已长成大树。
1966年农场开始有计划的种植苗圃,营造林带及绿化住宅区的工作。1969年完成场部南公路至福山的公路林带6 公里。1972年生产股配林业技术员,全场林业生产有了专人负责。1975年以后,林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每年都植树500 亩以上,主要采取季节性突出绿化造林方法,并无专业队伍。1979年造林1264亩,首次突破千亩大关。这年完成最大的造林工程是福山~30队的通江路林带:全场出动2,300 多人,汽车19辆,有27个单位参加。林带长27公里,宽11米,植杨树37.8万株。1980年春季,全场职工、家属奋战一个多月,造林153,192 亩,其中果树506.2 亩,柳树插条695.5 亩,杨树1,935 万株。共青团二九一农场委员会把植树造林作为团日的主要活动,对全场造林起了推动作用。
在造林同时,苗圃也有很大发展,全场31个生产队都种植了苗圃,占全场生产队的77%,为1981年后,连续4年的植树造林高潮,实现田间林网化,提供了充足的苗木。并总结出“集体营造,分工管理,把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的管理办法。
1981年植造4 队至东方红公社防护林带14.5公里,宽44米,基本全部成活。到1985年止,全场人工造林面积已达620,66.21 亩,共建成4 条主要防护林带,各生产队基本上实现林网化。树种以杨树为主,兼有少量松树、柳树、唐槭。森林覆盖率达到7.75%,改变了一片光秃秃的现象,并时有间伐,初获收益。
1981年后,采取造林专业承包办法,每年7 月份验收以成活率达到85%为合格。验收合格后发给工资及全部费用。这一措施提高了全场职工造林的积极性,14队获省农场总局造林先进单位,林业班长王保德获省农场总局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现在各生产队都设专职营林员,定期进行修技整杈,喷洒灭虫剂及护林防火工作。
二九一农场历年造林育苗情况详见表89。
三、果树生产情况
果树的种植始于1957年,地点在福山,以后逐年有增有减。1985年,果园面积为2,338.01亩,水果年产量达到54吨,全部供应本场职工。
果树种类有:沙果(主要品种:黄太平、大秋)、小苹果(主要品种:东风、123)、李子、杏、葡萄、草莓等。 二九一农场历年果园生产情况,详见表90。
二九一农场造林育苗情况表 表89 单位:亩
二九一农场果园发展情况表 表90 单位:亩、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