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牧生产
第三节 畜牧生产
一、饲养
1、马
建场初期,随部队转业带来马、骡150 匹,又从内蒙古购进90匹役马。用于修路,基建备料,职工生活等运输工作。1957年从勃利种马场引进一匹苏联种公马,用来改良马群。1959年建立了人工授精站(站址:原二分场、现三分场)。由于忽视繁殖,影响了马匹的发展,1972年从红色草原、八五二农场引进黑龙江輓马,奥洛夫种公马,加强了人工授精站力量,并在松花江边建立了大牲畜繁殖基地,促进了马匹的发展。由1968年的233匹(其中锦江农场并入102 匹),发展到1977年的651匹。
1972年成立了畜牧连,马、十集十繁殖,克服了过去母畜不愿配种,影响使役的局面。并加强了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开始了马、牛的人工授精工作,改良了品种,加快了马的繁育速度。
1979年~1980年农场提出压马增牛,马的数量逐渐减少。
1981年4月份松花江水上涨,牧场受淹,迫使马、牛外卖。马由1977年的651匹,降到1980年的326匹,1985年全场有马79匹。
2、黄牛
1958年从公社引入黄牛88头,主要用于短途运输,菜园耕地、田间送水等。1959年腰屯乡并入后增至533 头。1962年腰屯乡退出后,仅剩37头。1963年又从五九七农场购入33头,当年繁殖达100 头。1969年锦江农场并入后,达315 头,1976年先后从八五三农场,长水河农场引进海福特种公牛一头、西门塔尔种公牛两头,进行改良。1979年提出压马增牛后,黄牛发展到574 头。1981年松花江涨水,大面积草原被淹,无奈对牛群进行筛选,存栏有270 头,1985年有黄牛370 头。
3、生猪
1956年全场养猪188 头,到1959年公社并入,建立4 个重点养猪场,即:双山畜牧场、小四队养猪场、福山养猪场、三队、现二队,养猪点。1960年场党委提出,每个生产队要养百头猪,这一年养繁殖母猪770 头,生产育肥猪1,875 头,比1959年上升了 43.7 %,1962年由于自然灾害及腰屯乡退出的影响,生猪生产大幅度下降,繁殖母猪下降到73头,比1960年下降了90.6%。育肥猪下降到203 头,比1960年下降了90.2%。 1963 年实行了购留各半的政策,户养猪由1963年的227,到1968年已发展为975 头。
1968年生猪生产形势好转,公养母猪到205 头,育肥猪达1,035 头。食堂养猪及各户饲养1,475 头。1969年以后养猪生产逐年上升。1977年达到了高潮。年末存栏为8,059 头。繁殖母猪已达1,060 头,比1960年增长5.17倍。1980年饲料提价,挫伤了各单位养猪的积极性,1980年养猪业由农场经营逐渐转为个体生产,各单位又出现了大砍母猪之风,使生猪生产明显下降。公养猪由1978年的6,294 头下降到4,215头,下降 68.6%。1984年以后,养猪数量又有增多。1985年年末存栏2,285头。
4、羊
1962年从外地引入159 只高加索细毛羊。1969年锦江农场并入后,增加了600只,绝大部分是美力奴细毛羊。这时对发展养羊业比较重视,连年养羊经营有利。一分场的十七连,十八连是全场的养羊基地。1977年饲养只数达2,087 只,比1962年增长了8.2 倍。1974年上级提出粮食“上纲要”和“一人养一口猪”的口号,忽视养羊。1983年降至 1,314 只,1984年全部转让给个人,1985年全场养羊897 只。
5、禽
1958年养2,851只,1959年达到13,014只,其中:鸭子1,441只,这期间主要是对苏出口。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中断对苏出口。养禽出现下降,一般年份在 2,000只至3,000 只。1985年末存栏7,760只。
二、饲料
农场饲料饲草来源丰富,有大片的天然牧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草类大部分为小叶樟、大叶樟、野豌豆、五花草等,是发展草食动物的好饲料;青割后晒干加工粉碎,又是猪的优质粗饲料。同时,玉米、豆油、面粉的副产品,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尤其是豆饼每年产量可达1,700 余吨,为畜牧业的发展保证了充足的蛋白质饲料。
役马、役牛、养猪饲料以青粗饲料为主,搭配豆类精料,冬季补给少量的玉米,高粮,来补充能量的不足。养猪的粗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粉做发酵饲料。1970年推广了牛胃液发酵饲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点饲养单位用以玉米为主的精饲料。适当搭配豆饼,麸皮;一般饲养点基本是有啥吃啥的粗放喂养。
1984年农场建设一座饲料加工厂,可年产1,000 吨综合饲料,除满足畜牧公司鸡场,猪场需求外,还可向生产队,专业户供应部分综合饲料。
三、饲养管理
1970年~1978年,畜牧生产实行了合理组群、分群管理办法。其中、养猪实行了集中繁殖,分散育肥,采取了大通栏,卧满圈的饲养方法。牛、马以放牧为主,饲槽补助为辅,对种公马,种公牛按时按要求进行运动,刷式修蹄等管理。
同时,加强了畜舍建设,做到了牛有棚,马有圈、猪有保温舍。
四、疫病的防治
1972年控制了猪丹毒,猪瘟、肺疫和鸡温霍乱的流行,公养得到了控制,户养还有零星发生。摸清了牛布病的底数。1977年全场消灭了马鼻疽,1980年消灭了马传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