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工厂发展纪要

第二节 主要工厂发展纪要



  一、砖厂
  
  砖厂初建于1958年,厂址设在福山,1958年由4 队管理,1961年至1962年由二分场管理,1963年至1964年由4 队管理。1965年至1966年由5 队管理。1967年正式成立二九一农场砖厂。
  建厂时,有职工10余人,砖窑是老式马蹄窑。工艺全是手工操作,年产红砖3 万块,一年只有一个季度的生产期,农忙时参加队里的农业生产,冬季有时上山参加采伐木料。
  1960年至1966年,盖起了一座方框窑,取代了马蹄窑,年产红砖30万块,砖的质量为50号。
  1967年至1972年,购进集贤县生产的土砖机一台,秦皇岛生产的B —35型制砖机一台。1972年建24门砖窑一座,年产红砖达200 万块。1973年开始扭亏为盈。
  1973年至1978年,农场的房建任务加大,红砖生产供不应求,为解决工艺落后,辅助设备欠缺等问题。1976年技术员金连奇和工人一起对砖坯挤出机进行了改进,使日产量由3 万块提高到5 万块。1978年改制成40型砖坯挤出机,使日产量由5 万块提高到8~10万块。同时,又改制了卷扬机、供土机、搅拌机、自动切条机、自动上板机、卸车机等十项机械。使整个制坯车间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产量由200 万块提高到800 万块。砖厂技术革新的成果,得到省农场总局领导的重视,1978年农场总局在砖厂召开了现场会,先后有40多个农场到砖厂参观学习,金连奇被评为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
  1977年建成32门轮窑一座,1980年厂区占地面积1,085 亩,厂房面积达2,000 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31.7万元,红砖生产破1,000 万块大关,总产值达42.5万元,年上交利润6万元。
  1981年全场遭严重灾涝,砖厂职工参加抗涝抢收红砖减产,经营利润减少。1983年红砖年产达1,500 万块,经营盈利18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生产成绩,1984年农场压缩基本建设限生产红砖500 万块,部分职工投入运木,兴修水利等工作,红砖产量下降,利润降低。
  1984年购置了粉砖机、输送带,采用集贤矿煤矸石作内掺料,烧成60万块内燃砖,质量由100#提高到150#。1985年投入全部内燃砖生产,当年不仅节省原煤500吨,还提高了红砖质量,1985年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垦优”产品,在全总局74家砖瓦厂质量检查评比中,获得质量检查“优胜单位”的光荣称号。
  1984年,农场对砖厂实行放开经营,疏通了产品外销渠道。1985年生产的红砖,除满足农场房屋建筑使用外,双鸭山市,集贤县的一些单位前来争购,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的一些楼房建筑,也使用二九一砖厂生产的红砖。
  砖厂发展情况详见表98。
  
               二九一农场砖场发展情况表 表98



  二、木材厂
  
  木材厂是由建场初期的基建队木工组发展起来的。1955年,只有1 个简易锯棚子,由1 台柴油座机带动两台轮锯(1M、45CM)进行原木初步加工,其他工艺完全靠手工操作,木、瓦工20人,负责场内部分基建施工任务。1956年两台轮锯改为电传动,建成 200平方米板房。1957年建草房330 平方米,初步改变了工作条件。1958年木工组减至5 人,勉强完成面粉厂、酒房的木材加工任务。1959年承担办公楼、俱乐部的施工任务,人员增至160 多人,其中木工30多人,该项任务完成后,大部分人员调离,充实农业第一线。
  1964年改制为加工厂木工车间,人员增至40人,建210 平方米锯房,年加工量为1,000至2,000 立方米。
  1969年,木工车间扩编为工程一连,人员增至120 人。
  1974年曾达到,200 人,逐步建成砖瓦结构的锯房400 平方米,木工车间400 平方米。工程一连主要承担全场基建木材加工及场部地区的部分房建施工。木材加工主要机械有安装机一台,并缝机1 台,压刨床2 台,购进MT3310台式带锯机2 台,MK515 立式单轴木工钻床1 台。年加工量提高到4,000 立方米,年均完成20,000 平方米房屋建筑的木材加工。1971年后除完成场加工任务外,每年还对外加工木材300 至400 立方米。
  1976年购进MT3212型跑车带锯机1台。农场从1976年对木材厂实行单独核算。
  1977年开始生产家俱;部分满足场内职工对家俱的需要。
  1980年成立木材厂,占地76,800 平方米,厂房面积1,500 平方米;设备总值 225,129元。职工70人。年加工量4,000 立方米,年产值50至60万元,工艺流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人均创产值12,700 元。
  1981年木材加工量达4,177 立方米。1982年购进MK3125开榫机1 台,1983年建仓库300平方米。
  1984年完成全场22,000 平方米房屋建筑的木材加工任务。
  1984年农场对木材厂实行放开经营。
  1985年筹建家俱厂。盖厂房1,000 平方米,购进木工机械30多台,投资53万元。建成家俱生产流水线。1955年~1985年木材厂发展情况详见表99.
  三、加工厂
  
  1955年至1958年,全场职工生活用口粮,牲畜饲料粮全部由集贤镇面粉厂代为加工,然后运回本场供应。
  1958年,建二九一加工厂,主要加工项目是:制面粉、榨油酿酒、制糕点、制酱醋。
  1959年先后投产,当年产出面粉570吨,加工杂粮1.52吨。白酒80.8吨,酱油、醋45.5吨、各种糕点45吨。
  1960年榨油15.6吨,豆饼156 吨,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场需要,而且有部分产品投放市场。
  1964年加工厂职工,增加到57人,年加工面粉935吨,杂粮308吨,榨油39.0吨。酿酒118吨、糕点25吨,酱醋24吨。
  1969年扩建厂房购进部分设备。
  1980年,厂区面积19.4万平方米,厂房面积达4,400 平方米,有面粉、榨油、制酒、糕点、酱醋等五个车间,职工141 人。主要机械设备30余台,运输机械有卡车1 台,胶轮拖拉机1 台。年产量:加工面粉3,381 吨,杂粮142 吨,榨油186 吨,酿酒 187吨,糕点32吨。酱醋156 吨。
  1972年实行独立核算,当年实现利润0.9万元,1980年经营利润12万元,1984年实行承包经营,盈利额达35万元。
  1、面粉
  1958年厂房建成,由佳市购进旧面粉加工设备两套,由康拜因引擎带动,职工8 人班产4吨。1964年又购进磨粮机2 台,制粉产量增长1 倍。1971年进一步扩大,陆续购进更新一些主要设备,班产量达到14吨。1980年主要设备有:磨粉机两台,刷麸机两台,出面机一台。筛粉机一台,打麦机两台,筛面机两台。场内年加工量为4,000吨。对外年加工量为100吨。
  1981年出粉率达79%。
              二九一农场木材厂发展情况表 表99



  1985年新建5 层面粉楼投产,设备基本得到更新,主要有MSG2型磨面机两台, MY4型磨面机3 台,FG4 高方筛3 台,高速振动筛1 台,立式花铁筛打麦机1 台,平面回园筛2 台,擦麦机1 台,去石洗麦甩干机1 台,打麸机1 台,永磁滚筒1 台、鼠笼筛1 台、清粉机1 台、自动打包过秤机1 台、使日加工能力达到50吨,面粉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面粉水平。
  2、榨油
  榨油车间于1958年兴建,1960年投产,班产150 公斤上下,油质低劣,出油率在10%以下。1960年豆油总产15.6吨,豆饼156吨,仅能满足场内需要。
  1965年扩建厂房,用电制动代替人工搬扛,使班产达到200 公斤,提高工效33%。1978年安装油液机10台,以钢圈渗油板代替油包草渗油法,从而使班产量提高到300 公斤以上,工效提高一倍,出油率达到12%。
  1985年设备利用率达到85%以上,年加工量达2,000 吨,出油率为14%左右。
  3、酿酒
  酿酒车间于1958年投产,采取土法生产,手工操作,平均班产200 公斤左右。1972年经上级批准开始生产“燕窝岛”牌瓶装白酒。为适应新产品需要将主车间的部分工艺改为机械化,半成品车间的产品质量也有所提高。1978年转产瓶装“北大荒”白酒。班产达到 300公斤左右,平均年产200 吨,年盈利额在10万元以上。
  1984年瓶装“北大荒”白酒被省农场总局评为垦区“十优北大荒白酒”之一。1985年推出新产品“福寿泉”“太白醉”低度白酒。
  4、糕点、酱醋
  酱油车间建于1958年,由场服务队领导,全部生产采用手工操作。1964年并入加工厂,产品有酱油、大酱、醋等。工艺仍采用火暖发酵旧法,年产量在百吨上下;1980年改为用气发酵,大部工艺改为机械化生产,设备也逐年增加,使年产量提高到150 吨上下,基本满足了全场需要。
  糕点车间于1958年投产,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品种单一,质量较差,年产量仅有10几吨。随着生产发展,1971年糕点车间的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工艺不断改进,设备逐渐完备,产品品种增多,质量逐渐提高。至1980年大部工艺为机械化及半机械化,产品品种发展到10种,年产量达到50吨左右,部分的满足了全场需要。
  1985年新增1 台糕点成型机,增加1 台烤炉,使糕点生产进一步提高。
  加工厂发展情况详见表100。
  
              二九一农场加工厂发展情况表 表100



  四、修造厂
  
  1955年,由农场二师,师部修械所调来120 人,筹建二九一农场修理厂。1956年在场区建成969 平方米修理车间,同年购进万能车床1 台、电焊机1 台、空气压缩机1 台,修理厂由集贤镇迁来场部地区,人员增至38人,开始接受全场全部农业机械及汽车的检修,大修任务。1959年自制土车床8 台,并自建机修车间280 平方米。
  1969年扩建翻砂,模型车间400 平方米,购进各式车床6 台及部分修理设备,修理人员增至60人,当年实现产值13.2万元。
  1968年后,随着北部连队的开发,农机具迅速增加,修理厂的规模也随之扩大,1970年不但能够完成全场机车的检修任务,并且能够制造部分农用机械,1970年创产值30万元。
  1971年,修理厂更名为修造厂,开始实行独立核算,当年制造扬场机16台。1975年扩建修理车间960 平方米、热处理及化钢车间400 平方米,办公室400 平方米,继续购进各种车床 20余台,补充部分修理设备。
  1977年后,经营管理走向正规,除完成农机具的修理任务外,并为生产连队生产了扬场机21台,上囤机29台,装车机25台,人员发展到186 人。
  1980年修造厂基本定型,共有车间4 个。车间总面积3,720 平方米,拥有各种机床2 台,各种设备43台件,固定资金发展到70多万元。全场有职工170 人,其中工程师1 人,技术员4人。
  1981年修造厂完成大修拖拉机90台。
  1984年农场对修造厂实行放开经营,修造厂同富锦拖拉机厂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当年为富锦拖拉机厂生产配件17万件,创产值42万元,1985年实现产值113.9 万元,利润14.9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修造厂修理技术革新见本编第13章科技)
  修造厂主要设备及发展情况详见表101、102。
  
               二九一农场修造厂主要设备表 表101                               单位:台



           二九一农场修造厂1965年—1985年发展情况表 表102



  五、一分场砖厂
  
  一分场砖厂建于1972年,隶属二十八团一营服务连。1978成立一分场砖厂,实行独立核算。主要任务是生产一分场地区基本建设及维修房屋建筑物用红砖,兼种少量土地,以满足本厂职工蔬菜瓜果需要。1978年—1983年累计亏损27.9万元,1984年放开经营,亏损6.4 万元。1985年有固定资产净值19万元,流动资金8.4 万元,达到收支平衡。详见表103。
             二九一农场一分场砖厂发展情况表 表103



  附:森林采伐
  1956年~1972年,农场利用冬闲空余时间,组织职工进行森林采伐,每年投入人力约500人左右。采伐下来的木材除满足本场使用外,亦有小量外销,增加本场收入。历年采伐情况详见表104。
           二九一农场1956年—1972年进行森林采伐情况表 表104



  注:1970—1972年的采伐量,因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伐木材都由农场使用,数字已无处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