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55年6 月,二师六团工务科多数人员随团指挥部来到农场,一部分人参加场界勘测规划工作,拟定建场区域草案,另一部分人筹备建房物资,组织房建施工。当年共建土房5,426平方米,使大部分职工住进了自己盖的新房。1956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下达房建计划14,884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的修理厂主厂房969 平方米。为了解决人力不足,从宝清、集贤、依兰、桦川等地招雇近百名临时工,当年完成生产计划。
1957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下达房建计划11,329 平方米,其中场内自建完成一半,另一半是承包给内蒙等地专业组完成的。此外还在三个分场各修筑200 平方米晒麦棚一座。年底农场体制缩编时,房建方面的技术骨干大批调往省内各农场,只留下木、瓦工不超过20人,分别编入木工车间和各生产队。
1958年3 月,又从各队招回木、瓦工、兴建370 平方米面粉加工楼及动力房70平方米。
1959年春,合江农垦局同意农场兴建1,100平方米办公楼和1,800平方米俱乐部,6月在场内调集技工,又从社会上招雇临时工150名,组成施工队。7月办公楼动工,8月进入墙体工程,9 月初俱乐部动工,年末办公楼土建工程结束,俱乐部外部工程结束。次年办公楼、俱乐部均交付使用。
1965年,农场开始在各生产队建筑砖木结构的公用房屋,同时在一队建成3,000 平方米水泥晒场。
1967年,农场建筑了南部抽水站。
1968年以后,农场兴建大批青年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安排城市知识青年的吃住。1972年后,开始建筑青年结婚用房。
1969年后,农场向北发展,生产队逐年增多,新建生产队营区建筑仍以土木结构为主。建少量的砖瓦结构房屋。
1973年后,农场开始翻新建场初期建筑的草木结构的房屋。
1974年以后,农场不再建筑草木结构房屋,使职工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同时,农场开始修筑砖瓦结构防风厕所。
1976年,农场修筑了松花江沿江抽水站。同年5 月农场职工医院大楼及其附属工程 4,814平方米破土动工,1980年交付使用。
1981年农场修筑容量200 立方米的自来水塔,建成供水站,解决了场部地区职工吃水问题。同年开始给职工住宅加盖砖瓦结构小仓房。
1983年农场扩建招待所1,677平方米,由集贤矿工程队承建,当年竣工交付使用。
1984年农场重建面粉加工楼630 平方米(五层)。农用飞机场14,500 平方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1984年农场出现个体自建房屋,当年建筑面积为2,802 平方米。
1985年农场建筑了文化馆(二层楼545 平方米),二十三烈士纪念碑,第三百货商业楼(500 平方米),交通科办公楼(295 平方米)木器厂厂房(1,000 平方米)等建筑物。1985年农场出现集资兴建房屋,建筑面积为2,000 平方米。历年房屋建筑情况详见表106 、107。
二九一农场建筑情况表 表106 单位:平方米
二九一农场建筑工程完成情况表 表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