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研技术革新项目
第四节 科研技术革新项目
建场以来全场职工取得的技术革新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有64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8项。简要介绍如下:
一、高压油泵试验台
完成时间:1959年
完成单位:修造厂。主要人员:姚启、孙宪成。
在匈牙利试验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制生产了3 台试验台,试验效果相当于同类进口产品。
二、C—80、C—100链轨油压千斤
完成时间:1959年
完成单位:修造厂。主要人员:洪宝权、姚启。
修理C —80、C —100 型拖拉机链轨靠人工用大锤敲打卸链轨,消耗工人大量体力,经研究制造出50个油压千斤,利用液压作用打出链轨轴,使工效提高4~5 倍。
三、宽幅机动喷雾器
完成时间:1964年
完成单位:农机科。主要人员:胡润清、管玉堂。
为解决农作物化学灭草除虫,1963年开始研制喷雾器,与东方红一54、东方红一75配套使用。改进后机型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大面积田间作业,工作效率高,作业方便,作业机会多,受风影响小,使用安全。
主要技术参数:外形尺寸(长X宽X高)
工作状态:3,500 X 3,000 X5,000毫米。
运动状态:1,000 X 6,000 X5,000毫米,喷幅30米、喷头50个、喷头离地高度最大1,600毫米,最小1,000毫米,压力泵两叶刮板式,工作压力6 公斤/平方厘米,工效2,250 亩/班。
四、大豆顶凌播种
完成时间:1964年
完成单位:农业科
农场地势低洼,土质粘重,一般年份大豆适宜播期正值土地返浆期,土壤过湿,播种作业难以进行。如能在返浆之前,顶凌播种,大豆正好借着返浆水分发芽生长,煞浆后及时中耕培土,雨季来到时已苗大垄高,有利于抗涝,这一设想经过1961年~1964年大豆播期试验,证明顶凌播种的大豆在保苗率、生长发育、单产、品质几方面都接近适期播种的,高于晚期播种的。1964年以后,大豆顶凌播种推广到大田。
五、小麦抗涝播种经验
完成时间:1965年
完成单位:农业科
农场地势低洼易涝,一般年份小麦适宜早播,顶凌播种是抗涝的一项措施。3 月19日寒流,地面温度为-21.9℃。这时播种的洼地保苗低于岗平地,凡是浅于2 厘米受害较重,发芽率明显降低。3 月24日以后地面温度为-13.9℃,对不同播深的种子发芽率影响较小,4 月10日以后,进入返浆期,地面有积水、陷车,打误,强行播种也属湿播,产量低,亩产只有100 斤左右,多年试验证明场区小麦适宜3 月25日至4 月10日间播种。
六、大豆低割及防破碎综合改装、推广使用。
完成时间:1970年
完成单位:农机科
为解决联合收割机收割大豆综合损失问题,多年来农场对低茬收割和防破碎进行了大量改装,自1977年后,自动牵引收割机普遍推广使用小刀片低茬收割,牵引收割机的滚筒钉齿改为“V ”型,大大降低了破碎率。
七、猪丹毒疫苗加倍消灭猪丹毒
完成时间:1972年
完成单位:兽医站
八队猪丹毒病很严重,80%的猪患病,死亡率达60%,用丹毒苗加倍每两月注射1 次的办法基本消灭了猪丹毒。
八、清洗机
完成时间:1973年
完成单位:修造厂。主要人员:朱彬珍、韩宝瑞。
为了保证修理质量,加快修理进度,修造厂在参考外地制造厂产品基础上,制造了1 台附设喷火头加热器的清洗机效果良好。
九、《平衡臀》、搪孔机
完成时间:1974年
完成单位:修造厂。主要人员:车士田、黄德才
修造厂设计制造的专用设备,用于搪平衡臀孔,操作简便,效率较高,搪孔质量较好。
十、二号泵拆装台
完成时间:1974年
完成单位:修造厂。主要人员:车士田
东方红—75型拖拉机,使用的是新型油泵即二号泵。1974年自行设计试制二号泵拆装台,多年来使用能固定翻转、拆卸、装配二号泵及其部件。
十一、水箱试验器
完成时间:1976年
完成单位:修造厂。主要人员:霍来祥
为了迅速方便的检查试验水箱。修造厂自制了一台简易水箱拆卸试验器,性能良好,具有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先进水平。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用性好,工效高。可试验东方红—75、东方红—54、东方红—28、铁牛—55、尤特兹—45等车型的水箱,工效提高6 倍。
十二、B—35中型制砖机的改革
完成时间:1977年
完成单位:砖厂。主要人员:金连奇
自1972年起,砖厂对B —35中型制砖机不断进行改造革新,先后完成了上料机,供料机、卷扬机、搅拌机,回泥头机,自动切割机自动卸料机等十几项革新,工效提高1 倍。
十三、金属环研磨机
完成时间:1978年
完成单位:二分场修理所
通过园盘和工件的相互运动,实现东方红—75、东方红—54发动机各种金属环的研磨。
十四、大型机引喷粉器
完成时间:1978年
完成单位:科技科、修造厂
为了适应大面积防治病虫害,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研制了大型喷粉器。喷粉器装于上海—50轮式拖拉机后部,设计了低压风机,喷管长16~18米,有效喷幅35~40米,以药量降低为中心,药量的70%时计算,亩喷粉量2.5 公斤(可调),作业速度15~20公里/小时,小时效率750 亩。
制造5台投入生产。
十五、解放牌汽车刹车片、刹车毂两用车削机
完成时间:1979年
完成单位:汽车队。主要人员:郭作顺、隋元善
专用车削机比原来手工加工提高工效8~10倍,且提高了加工质量。
十六、喷雾机换向阀
完成时间:1980年
完成单位:农机科。主要人员:吴景利、高见习、樊家荣
化学灭草喷雾机械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加液或排除故障而停喷时,各喷头产生自流液滴,既浪费药液,又造成部分作物因药液过量而发生药害。1978年开始研制自流控滴机件,1979年制出换向阀。1980年进行田间试验,效果良好。在全场推广50台,在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推广400余台。
十七、茎杆粉碎抛撒机
完成时间:1981年、1983年
完成单位:科技科、农机科、修造厂
该机在1981年5 月完成第一批样机,由修造厂生产15台。1983年又在第一批样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生产23台,经使用观察,作业质量能够满足农业技术要求。
十八、耙片刃磨机
完成时间:1983年
完成单位:农机科、修造厂
耙片人工磨削是一项繁重而又艰苦的体力劳动。为解决这个问题,农机科决定研制刃磨机。研制后给每个生产队配备1 台,经用户使用,效果良好,提高工效3~4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