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食管理

第二节 粮食管理



  一、晒场
  
  建场初期,产粮较少,全场晒场总面积35,000 平方米(土晒场)。每个分场有一个种子库(也作粮仓用),全场库房共2,700 平方米,晒场设备比较落后,都是手工工具,粮食的晾晒,风选、堆放、装车都是手工操作。
  1965年以来,农场一队建成3,000 平方米的水泥晒场以后,逐渐在各队建筑水泥晒场。出风机、电动筛、上囤机、装车机、清粮机等晒场机械逐渐装备到各生产队,1985年基本上实现晒场作业机械化。详见表141。
             二九一农场晒场设施机械设备发展情况表 表141



  晒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建场初期,粮食一进场,生产队要抽出最好的劳动力到晒场工作,四、五百吨粮食要用几十个劳力日夜处理,尤其是摊晒,堆场要动员全队人员才能应付。遇到暴雨骤降,就更加忙乱,尚不能避免雨淋;晒场机械化程度提高后,可用小型车带推土铲作业,既省人又省力,只用几个人打扫一下就可以。粮食的出风、清选、上囤机械化也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由过去的20几名强劳力,变为10几名家属工就可以了,装一车粮食只需要10几分钟,这样不但加快了粮食清理的速度,缩短了粮食占场时间,粮食的质量也大有提高。
  二、粮食化验
  
  建场初期,农场没有粮食化验人员,供销科配粮食管理员,主管粮食工作。
  1959年农场开始配备训练粮食化验员,1973年,部分生产队配备了化验人员,1979年农场成立“中心化验室”,各分场生产队基本配齐化验员。1980年农场有粮食化验技术员2 名,持证化验员45名,县级检斤员2 名,为提高上交粮质量,提供了技术质量。
  三、粮库
  
  粮库工作由加工厂领导,1965年有职工10人,负责全场口粮,部分种子的保管,调配工作。年储存量约在5,000 吨左右,粮食的装卸、搬运全靠人力,劳动强度大,工效低。1980年新建库房一幢,购进各种机械6台,使粮食运输、装卸工作实现了机械化,人员减少到6 人。1981年至1982年建园囤5个,粮食储存量达到7,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