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干部

第三节 干部



  建场以后,农场一直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各类干部均由农场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二十八团期间,曾设干部股,管理全场干部)。
  建场初期,农建二师六团的各级干部成为农场建设的骨干。1958年、1959年两次调入干部181 人。1958年,1964年国家两次从农场大批抽掉干部174 人,支援了各省以及兄弟农场的建设。农场提拔了一批工人干部,接收了国家分配来场的专业干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干部被审查揪斗。二十八团期间,现役军队干部大批来场,在农场各条战线及机关科室担任主要领导工作。随着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和农场工人被选拔到干部岗位。1977年农场恢复后,部分现役军队干部调离农场,部分干部留场转业退伍。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后,农场从本场职工子弟中培养选拔了大批干部,充实到各个岗位,缓解了干部的不足。此外,1978年~1979年,农场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揪斗的老干部平了反,落实了政策。1979年对“以工代干”的373 名干部进行了“转正”工作。1980年以后,农场落实科技干部政策,为他们调整了工资,安排了适当的工作,还为部分科技干部进行了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培养新干部,1960年农场建立“党校”,举办短期班,对干部进行培训。1970年二十八团在双山成立“干训队”,后改为“党校”,1975年迁址福山,改制为“五?七大学”(学制一般为一年)。1977年农场恢复后,“五·七大学”撤销,恢复“党校”,常年坚持对各类干部或后备干部进行短期培训。
  农场干部状况详见表164 、165 、166 、167。
                二九一农场干部状况表 表164



            二九一农场干部性别民族构成情况表 表165



             二九一农场干部政治文化构成表 表166



             二九一农场干部年龄构成情况表 表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