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宣传工作

第四节 宣传工作



  一、机构沿革
  
  1955年10月,农建二师六团宣传股改制为宣传部,部长周世兴。
  1957年底至1958年初,整风反右后精减压缩机关,宣传部撤销。宣传工作由党委秘书和工会一名干事兼管。
  1959年腰屯公社并入农场,机关扩编,恢复了宣传部,先后由苏巨峰、王茂福任部长。
  1963年设立政治处,1965年压缩机关,撤销宣传部。
  1967年3 月至1968年2 月,党委工作被迫停止。
  1968年2 月,二九一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宣传工作归属政治工作委员会,主任陈光仁。
  1969年二十八团成立,建立宣传股,股长张元荣。
  1977年恢复农场,宣传股改为宣传科,科长张元荣。
  1982年6 月改为宣传部,副部长赵永林。1983年至1985部长汪海声。
  二、工作概况
  
  建场初期,宣传工作主要是动员教育干部战士适应体制改革,变打仗为生产,变供给制为工资制,编写了《为彻底完成部队转业任务的宣传提纲》,同时,创办了《二九一报》,由汪海声、王瑞辰、刘克训负责编、采、印。这个油印小报四开二版,不定期出版,一般每周三期,发至生产班组。从1955年10月到1958年3 月,共出版约200 期。基层生产队设政治指导员,分场设专职宣传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沿袭部队作法,每个季度(或生产阶段)。召集一次政工会议,总结布置宣传工作。
  1956年至1957年底,宣传工作主要是宣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理论学习分中级组、初级组。中级组成员是科以上领导干部,主要学习《联共(布)党史》和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初级组主要学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以理论刊物的材料为内容。1957年冬开始“整风反右”,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反右扩大化作过不适当的宣传。
  1958年至1959年,宣传工作集中宣传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大力宣传鼓足干劲,大干社会主义的典型人物。象麦收、水利、伐木中大放“卫星”的典型事迹,都用传捷报、插标语牌、画壁画、写诗歌、演快板等,把部队中行军作战时的宣传鼓动形式运用到生产中来,对鼓舞职工斗志,学赶先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左”的影响,在宣传工作中助长了“浮夸风”、“共产风”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广播站归宣传部领导,配备专职播音员,除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外,还自办本场节目。1959年5 月《二九一报》复刊,同年10月,因纸张紧缺停刊。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特广泛征稿,编写出版了《新苗》专刊作纪念。
  1962年下半年,开始宣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宣传国民经济的调整,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学习《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联系实际,宣传水害是二九一农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治水是主要任务。1963年开始宣传向雷锋学习,这时出现了王宪会等学习雷锋的先进典型。王宪会把自养猪杀了,送去慰劳治水第一线工人。分文不要;1963年职工升级,他不要;后来组织给他调了级,他就每月交党费5~10元,交了十多年,共多交党费一千多元。他被评为东北农垦总局的五好标兵,在总局范围内巡回讲用,1966年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
  从1965年开始,宣传工作重点是抓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宣传活学活用典型。当时,王宪会、王明远、丁远田3 个典型在全场各单位巡回讲用,对促进“思想革命化”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宣传突出政治,继续受“左”的思潮影响并进行传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批判“三家村”以后,宣传工作转入为“文化大革命”造舆论,这时宣传工作受“左”的思潮冲击达到了高潮。天天背诵“老三篇”雷打不动,时时宣传“一句顶一万句”,画“忠”字画,跳“忠”字舞,“三敬三祝”等。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主要宣传“基本路线”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一直持续到1978年底。
  1979年,开始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1980年,开始组织党员、干部和一般职工,系统地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宣传“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宣传“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一致”,宣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开放搞活”等重大决策。宣传工作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
  近年来,宣传工作加强了“四有”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加强对广播、电视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加强了自办节目的编排播放工作,电视台1985年自办91个新闻节目,4 个专题节目;广播站播放本场新闻476 条,专题6 个。同时,加强了统战工作,对侨眷、台属、爱国起义人员等逐个落实了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