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劳动 建场初只有女工十余人,农场第一批女拖拉机手张继兰、杜秀珍、边建平、王志贤与男拖拉机手一样,泥里滚、水里爬。为开荒建场做出了贡献。
1958年,全场家属都纷纷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经上级批准有200 多名家属,转为正式职工。其余家属也积极参加农忙季节性劳动。1959年以后,山东支边青年到场,场社合并,五大城市青年来场。女职工人数越来越多,她们和男青年一样,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机务战线的邢延良,农业战线的马素芹、刘桂芬、王宝华、冯凰,教育战线的张金风,商业战线的陈丽,家属中的赵建华等。1959年农场曾大力宣传过三队(现二队)的“两朵红霞”(沈喜霞、朱亚霞);双山姑娘班的“四朵兰花”(禚树兰、刘清兰、杨立兰、吴清兰);伐木女标兵王香梅;好炊事员岳大嫂的事迹。1983年张玉芹家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1980年至1985年,受到总场以上各级单位表彰的妇女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详见表 171。
受表彰的先进妇女情况表 表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