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托幼工作
第四节 托幼工作
建场初期,女工较少,大部分是家庭妇女。所以,幼儿多在自家看管。1958年“大跃进”时,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总场妇联在第一生产队首先成立长年托儿所,各生产队也相继成立季节性托儿所。以后,总场的长托也改为季节性托儿所,农忙开放,农闲解散。
1970年以后,随着女职工和家属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增多,场直许多单位自己办起了托儿所。1978年,为了做好托幼工作,场妇联对全场的托幼工作和部分托儿所情况作了调查。调查报告指出:“我场现有基层单位38个,入托儿童最多时达550 人。场直11个单位,办起托儿所5 个,入托儿童60人。全场入托儿童占儿童总数的58%。场直入托率占30%。”《调查报告》针对当时农场人托儿童数量少、托儿所面积小,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向农场党委作了汇报,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1980年,各生产队多办起长年托儿所,配备专职保育员1 至2 人,卫生条件也不断改善。场部地区修建了一所150 平方米的托儿所,将各单位分散入托改为集中入托。各级工会都设专人负责托幼工作。工会还为孩子们制作和购买了一部分玩具,订阅了各种幼儿刊物。保健医生定期为孩子们检查身体,建立健康卡片,使托幼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了儿童们的健康成长。
1982年,全场托幼工作有所发展。托幼园、所由原来的28所增加到36所。面积由原来的870平方米增加到1,500 平方米。全场配备人员107 名,其中57人晋升为保教员。入托儿童1,185人,占学龄前儿童80%。全场托幼园、所共增添大型转车、滑梯等玩具7 件,这一年还开展了“园所升级赛”活动,有2 个托儿所评为二类园所,9 个被评为三类园所,25个被评为四类园所。全场有3名保教员被评为省农场总局少年先进工作者。场直托儿所配1名所长、1名保健医、保教人员20人,先后有2名送北京学习3个月,有2名送哈尔滨幼师进修。场办了保教人员学习班。
1983年,全场托幼园所由36所增加到42所,全场各单位都建了托幼园所,解除了广大妇女的后顾之忧。
1985年,由于兴办家庭农场,一些单位的托幼园所解散,有的办起了家庭托儿所。
1985年,全场共建31个托儿所,其中长年的2 个,季节的29个,一个幼儿园。长年入园入托儿童252人,入托率占82.5%。季节入托儿童838人。入托率占67%,保教人员44人,其中专职19人,又送出进修2 名。
各单位对托幼工作很支持,经常赠送礼物,如1985年“六一”节,仅场部地区就献款达3,000 元为幼儿园增设了滑梯;场医院为儿童们检查了身体,客运站规定儿童坐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