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疫 一、防疫工作
1974年以来,防疫工作,由1 名副院长和1 名医生负责,深入基层进行卫生防疫的宣传工作。1974年,在医院内设防疫组,组长由朱瑞昌医师担任。1980年8 月,建立农场防疫站,吴建华医师任站长。1974年以来,每年夏季对全场的饮用敞口水井进行漂白粉消毒。1980年,开展“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灶、改水井、改畜圈、改厕所、改环境)的建设,全场改建了封闭压水井,1984年总场饮用上经过消毒处理的自来水,水质基本达到了饮用安全水的要求。1975年以来,开展了以敌鼠钠盐饼干为主的灭鼠工作,平均每年发放毒饵1,500多斤,鼠的密度明显下降,使出血热的发病率控制在0.5以下。
1977年7 月1日,20队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一起。起因是食堂在佳木斯造纸厂购买面碱时,管理员误将氟硅酸纳杀虫剂付给,造成119 人中毒。临床表现为腹痛、泻、账、恶心、呕吐、腰痛,重者抽搐休克,病者排出咖啡色或黑色大便。经5~7 天的抢救,受害者全部脱险。
防疫组1977年调查,1974年至1976年间。死亡的117 人中,癌症死亡18.8%、脑血管病死占17.2%、肺心病死亡占65.4%。
二、“地甲病”的调查防治
农场地区的地方病,主要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造成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场区的食用水中含碘量偏低(为O.Olmg/升)。同时,青少年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碘的需求量高。
“地甲病”的检查防治工作,从建场初期就有察觉,并多次进行过检查治疗,但“文化大革命”前无资料集存。1975年5 月,团卫生队曾组织人员对20连、19连、18连、4 连、10连5个连队,进行了“地甲病”的调查,其中320 人患病,为受检查人数的 50.2 %。其中:三度以上者为4.7 %。1976年,又在学龄前儿童中进行了第二次“地甲病”调查,查出I 度患者346人,Ⅱ度患者130 人,Ⅲ度患者25人。采取防治措施后,均有明显好转。1979年至1980年5 月,又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场进行了普查。在普查的 1,494 名患者中,男性737 名,女性757 名。其中漫型患者1,437名,结节型患者51名,混合型患者6 名。经过3个月的突击投药治疗,治愈率达66.5%。调查认为:农场地区为甲病的轻发区,其中以二分场地区最轻。全场医务人员,正为根治地甲病而努力。
三、传染病发病情况
农场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肝炎,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1985年,消灭麻疹,小儿麻痹、天花、鼠疫、霍乱。发病情况详见表181
1970年至1985年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表 表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