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民兵

第二节 民兵



  一、民兵组织
  
  1958年10月,农场成立“二九一民兵团”。设立司、政、后3 大机关,直属1 个运输连,辖5 个营14个连。
  1962年建立1 个武装基干民兵连,人数为50人,还有基干民兵350 人,其余为普通民兵。
  1969年二十八团组建后,实行全民皆兵,将政治好、出身好50岁以下男职工,45岁以下女职工批准为兵团战士,各生产队实行军事编制,设连、排、班。
  1970年组建1 个武装营,下设5 个武装连;基中3 个步兵连,各连138人;1个机炮连113人;1 个七六加农炮连88人。
  1974年组建新军通讯营。营部87人。下设1 个通讯连109 人,1 个无线电连90人, 1个有线电连103 人,1 个警卫连147 人,共计536 人。新军通讯营的主要任务是:平时训练,战时补充野战军。
  1976年调整基干民兵组织,新军通讯营人员也大量减少。
  1977年二十八团撤销,兵团战士改为民兵。全场共有男女民兵5,714 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681 人,新军通讯营254 人,基本民兵4,093 人,普通民兵686 人。
  1979年组建二九一民兵团,在民兵团的基础上另组建1 个加强武装基于民兵营,1 个新军通讯营。加强武装基干民兵营,下设3 个步兵连,1 个机枪连,1 个七六炮连,1 个通讯排,1 个侦察排,计800 余人,新军通讯营下设有线电连、无线电连、通讯连各一,合计254 人。此外在基干民兵中还组建1 个通讯连,由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民兵师领导。
  1981年民兵工作进行调整、改革。民兵分为基干,普通两种。总场编民兵团,分场编营,生产队编民兵连。编入民兵1,350 人,其中基干民兵450 人(内有女民兵40人),普通民兵900 人。
  1982年根据上级要求在基干民兵中组建1 个游击队共50人。
  1985年二九一民兵团下辖6 个营。
  二九一民兵团历届团长、政委由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兼任。
  二、民兵训练
  
  195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场武装部每年组织民兵训练7 天,基干民兵每年训练3 次,时间长短不一。
  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对兵团战士每年进行7~10天武装训练。
  作训股每年组织1~2 次班排以上兵团干部的训练。1971年~1976年共训练1,642 人次,其中举办班排长训练班12期。
  武装连坚持白天工作,业余训练。训练科目主要是队列、刺杀、射击、投弹、攻、防战术等。
  1971年1月武装三连干部战士130 人参加兵团三师组织的武装野营拉练,历时35天,行程1,200 余华里,穿越5 市县。
  1977年民兵组织恢复后,各连每年对基干民兵训练7~10天。部分排以上民兵干部还参加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组织的民兵干部训练。
  1980年全场开展民兵工作政治、组织、军事三落实活动。6 月全场组织武装基干民兵 80人进行军事会操。
  1981年至1985年全场受训民兵330 人,其中民兵干部34人,民兵296 人。
  历年基干民兵参加上级武装部门举办的军事会操情况详见表191。在军事设施建设方面,1983年架设800 米长弹药库区铁丝网。1984年建成战术场、射击场、操场等训练基地。1985年完成180 米弹药库围墙。1985年被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授予“正规化武装部”的光荣称号。
          二九一农场武装基干民兵参加军事会操情况表 表193



  注:1980年9月,农场民兵是代表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民兵参加农场总局举办的民兵会操。
  三、支前与施工
  
  1969年3 月,在珍宝岛反击战中,二十八团派出15台支前汽车,设兵站、救护站各一处。还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前线慰问反击侵略者的英雄战士。4 月从4 、5 连的青年战士中抽出130 人,参加“二抚”公路的施工,修筑国防公路4.4 公里。1970年抽调青年战士120 人组建26团机炮连,3 月派出武装三连干部战士138 人,在佳木斯市西进行国防施工,完成步兵坑道3 条,计240 米,被复并伪装2 条,计140 米。1972年二十八团抽调2 个武装排,参加兵团直属武装团的营建施工任务。年底又出动3 个连队参加三十团水利大会战,完成20,000 土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