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全国劳动模范简介

第三章 劳动模范(先进)人物

第一节 全国劳动模范简介



                   郑  建  顺
  郑建顺:男,1925年生,1946年参军,1950年入党。入伍后任战士、班长、侦察员。1955年集体转业后当工人、保管员。1956年评为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
  郑建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跟着父亲放羊当雇工。后又去锦川,挖煤做苦工。家乡解放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了新生活。1946年9 月10日,怀着保卫胜利果实的心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他积极工作,模范的完成各项任务,由战士提升为副班长,后又调团侦察排当了侦察员。部队调到广饶北部生产待命时,他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端正了劳动态度,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重活累活抢着干。工作成绩显著,曾立三等功四次,四等功四次。
  1954年部队来到北大荒,创建农场。当时有些干部、战士复员回乡;有些干部、战士调到地方其他单位。在人心思动的情况下,他决心以北大荒为家,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初到工地,吃住无着。首先挖地窨子,在地窨子搭铺,铺下面积水20余公分,满屋泥泞终日不干。为减轻蚊子叮咬,白天干活用泥巴涂抹在脸上,晚上进屋就钻进蚊帐。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叫苦不叫累,积极完成任务,还经常做同志们的思想工作。有时有的同志讽刺、挖苦他,但他始终如一,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并出席了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大会。在会议期间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57年,郑建顺调“九三”农场管理局鹤山农场任农工、锅炉工、油料保管员。他从不夸耀自己过去的成绩。“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曾被认为“黑劳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未计较个人得失,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劳动着。
  在任油料保管员期间,由于他长期在无防毒设备情况下工作,患了肺气肿病。因治疗无效,1979年病逝于哈尔滨。
                   邢  延  良
  邢延良:女,1939年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集贤县永安区向阳村人。高小毕业后,曾在本村当过记工员,马拉农具手,还兼任夜校教师。
  1955年冬天,乡里选派她到县农机站学习开拖拉机,她学习刻苦认真,成绩较好。学习结束后便被留在县拖拉机站,驾驶“热特—25”胶轮拖拉机,是我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之一。
  1957年,邢延良随车被调到腰屯乡。在工作上她踏实肯干,无论值夜班,还是装卸车扛麻袋,样样都要和男同志比个高低。她还带领同车的三名女同志,早起晚归,多拉快跑,出色完成运输任务。她们的机车,曾被乡命名为“三八”机车组,先后受到县、地妇联的表彰和奖励。
  1958年,邢延良被评为黑龙江省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同年12月,她又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在北京开会时间,幸福地受到刘少奇、蔡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58年秋,二九一农场与腰屯乡合并时。邢延良来到二九一农场。1959年任农场妇女联合会主任。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邢延良为“优秀团员”光荣称号,还受到团省委,省妇联、合江团委、妇联的表彰和奖励。
  1961年,她被调到农场良种站任机务副站长。1962年又被调到农场修理所电器车间当修理工。在工作中她想连队所想,急连队所急,一心为连队服务。麦收时为了不误农时,她就把孩子带到车间,住在车间,保证随到随修。她很注意节约,把平时拆下来的零件,重新修理好,做到修旧利废。她当班长时,她们班几次被评为农场先进班,她又是修理厂的妇女主任和支部委员,平时她很注意做同志们的思想工作。她多次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妇女工作者、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劳动模范、省农场总局的先进生产者和三八红旗手。1979年农垦部授予她“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现在她已因病退休。
                 朱  建  昌
  朱建昌:男,1945年9 月生,山东省日照县人。1965年7 月毕业于集贤县高中,同年回二九一农场从事教育工作。1983年入党,现任场直中学校长。
  1967年至1978年,他负责九队学校工作。九队学校条件很差,建校初期没有固定教室,食堂、仓库、家属房都当过教室。以后为了方便职工子弟就近入学,学校逐年扩大,既有小学又有初中、高中。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从小学到高中课程不少。朱建昌带领老师在时间上分秒夺争,为学生辅导功课。1978年,学校1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有5 名考入大学,其中有一名考入国家重点大学。九队学校被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定为重点学校。
  连队学校经费少,学校设备简陋,除了必要的办公纸墨外,其他设备无钱购置。这时学校在队领导支持下开展勤工俭学,增加学校收入,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学费免交,书费减少,学校环境得到变化,设备也相应的增加了,使九队学校初具规模,成为比较正规的一所生产队学校。
  1978年秋,朱建昌调到场直中学担任领导后,仍兼任高中毕业班数学课教学。他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三次被评为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先进教师,一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1981年被农垦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普通教育先进教师”的光荣称号。
                 徐  文  祥
  徐文祥:男,1930年生,山东历城县人,汉族。1949年6 月参军,1954年入党, 1955年集体转业来到农场。到农场后历任组长、保管、副队长兼队工会主席。1983年被评为全国工会积极分子。
  1955年部队转业到农场后,条件艰苦异常,人员流动性较大,有的调到其他农场,有的复员回原籍,但他从未动摇,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农场30年的工作中,不管是担任排长或是队领导,他总是保持一个普通劳动者身份,吃苦在前,重活累活抢着干,甚至别人休息他还在干。在工作中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自己承担。1962年妻子患了精神病,白天到处乱跑,到家就摔盆砸碗。当时他的四个孩子,大的六岁,小的二岁,妻子还经常吵着要离婚。冬天孩子们棉衣破了,棉花掉到膝盖上,上面露着大腿,到晚上他一针一针地缝,既当爹又当娘,还要照顾妻子,几十年如一日。1974年连队接受去别拉洪河修水利任务时,他是副连长,但看到别的领导也有困难,就主动提出带队远征。他把妻子、孩子托给邻居照管,去了一个多月。一直到大年除夕才回来。
  1979年他担任四队工会主席后,热爱工会工作,钻研业务,使四队工会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和其他几个工会干部挨门逐户访问老工人,问候老弱病残或困难产。
  干部群众住院,他都派代表去慰问,送去了党的温暖。连队有个七十多岁无儿无女老人,徐文祥用自己家棉花票给老人买棉花,做成棉衣棉被给送去。天冷下雪,老人无法出门,他就把热汤热饭送去。
  他家有七口人,现在儿子,闺女都大了。仍然挤在27平方米的小屋里,连队给他换大房,他说:我当工会主席,首先要想到工人的疾苦,不能先给自己谋利益。
  徐文祥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不为名不为利,兢兢业业地工作,受到全队同志的尊敬,1983年被评为全国工会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