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办农场时期(1948年~1959年)县办农场时期(1948年~1959年) 1947年冬,富锦县为了解决粮食紧张和财经困难,决定由富锦县城区区长张海川任经理,负责筹建4 个地方国营农场。
1948年3 月15日,张海川带领富锦县利民大车队的三十余人,到县城西25公里处的西安公社赵彬屯安营托寨,创建农场。当时没有场名,人们习惯叫做利民农场(因这些人都是县利民大车队的),又叫赵彬农场(因住在赵彬屯),赵彬屯西有几个马架子,后来建设成锦江农场场部,即现在的二九一农场一分场17连。
同年6 月,富锦县专门设立了农场管理委员会,正式命名在赵彬屯地区所创建的农场为富锦县人民政府第一农场,任命于立民(原在县建设科工作)为第一农场场长,国章为第一农场副场长兼会计。
1954年,第一农场改名为第一示范农场,后又改名第一作业区。1956年改名为西安农场。
1948年至1954年,该农场经营规模很小,开始只有三十来人,后又就近招收一些人。有二十多台马车,五十多匹马,有三百来亩地。后来调进一台叫“大抓子”的苏联22马力“万能”拖拉机和一些播种机,马拉收割机等农具。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耕作方式主要靠马拉农具和人工作业。1954年前不搞核算,主要开荒种植少量农作物满足自给,剩余部分交县,这期间该农场还承担改造富锦县犯人和一百余名国民党兵的任务,利用这些人开荒。
1952年从曙光农场调来2 台“卡它比罗”(38马力链轨式拖拉机),又添1 台苏制“m ——1100”型脱谷机。1953年进1 台“兰斯”(匈牙利产单缸45马力链轨拖拉机)和1台“万能”(苏联产4 缸22马力轮式拖拉机)。
1955年春,该农场成立了机务队。1957年又将机务队解散,并将大部分拖拉机卖掉,只留下1 台“万能”拖拉机。
该农场从1954年开始进行独立核算,但由于管理粗放,加之自然灾害影响,1954年至1957年连年亏损。据记载,1956年亏损2.2 万元,1957年亏损9.0 万元。
1958年富锦县为了加强对农场的领导,将富锦县林业科科长张国恩调西安农场任场长,原场长张海川任书记,李昌文任会计。经过各方面的整顿。严格了管理制度,当年扭亏为盈。1958年盈利2.5 万元。县办农场时期粮食面积产量及经营状况如下:
西安农场经营情况
表一
西安农场历年多种作物面积产量情况
表二 单位:垧、市斤
县办农场时期领导变动情况:
1948年6 月,于立民任场长,国章任副场长。同年11月,于立民调走,富锦县第二农场场长王自谦调来任场长。
1949年3 月,王自谦调走,国章任场长,张科任副场长,张秉生任政治指导员。
1951年国章调走,张科任场长,朱德宽任副场长,张秉生任政治指导员。
1952年张科调走,于立民任场长,朱德宪任副场长,张文学任副场长兼会计。
1956年张海川任第一场长,于立民任第二场长。
1958年于立民调走,张国恩任场长,张海川任书记。
1959年11月,张海川调走,陈国兴任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