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锦江畜牧场时期(1960年~1964年)

第二章 锦江畜牧场时期(1960年~1964年)

锦江畜牧场时期(1960年~1964年)



  1959年11月,富锦县根据黑龙江省委在镜泊湖召开的关于建立食品供应基地的精神,决定将西安农场改建为畜牧场。为了扩大规模和解决饲料、劳力不足等问题,将农场附近西安乡的赵彬、福山、福民、德福、洪家店、东利、和悦陆等7 个自然屯划归过来(集体所有制不变)。11月8 日,西安乡副乡长刘坤到西安农场办理交接手续。1960年1 月,黑龙江省正式命名该场为“黑龙江省锦江畜牧场”。隶属省商业厅基地处直接领导,县商业科代管。
  锦江畜牧场下设4 个分场,分场下设生产队,总场机关8 个股。编制如下:
            锦江畜牧场初期总场、分场领导人名单



  因工作需要,同年10月,又增补张海川、张国恩、李金山为副场长。
  畜牧场时期规模较大。职工人数由1959年的103 人,增加到1960年的480 人。土地面积最多时达628 垧。该场由种植业改为畜牧业。饲养猪、马、牛、羊、鸡、鸭、狗、兔、蜂。人称“十大养”;农业除种植饲料作物外,还种植少量的农作物。畜牧场时期生产经营状况如下:
           锦江畜牧场牲畜存栏及可繁牲畜一览表
  表三



  机械力量:1959年冬从省商业厅调来5 台苏制“дT——28” 轮式拖拉机,1960年春进一台尤特兹轮式拖拉机,1962年3 月又调进1 台”乌拉尔“汽车,1964年调来2 台脱谷机。成立了机务队(共三十来人),于忠贤任机务队长。
  工付业进一步发展扩大,不但有砖厂,还有小型制酒厂、皮革厂、榨油、磨米厂。产品除满足自给外,也对外销售。尤其是白酒颇受当地及富锦县人民的欢迎,称之为“三新白酒”(因酒房所在地名为“三新”)。
  这期间,商店、学校、卫生所、兽医所等相继兴建和扩建。还成立了业余剧团,农闲时经常为职工演出地方戏“二人转”,逢年过节还到附近社队演出。
  党群建设方面,农场设立党委(下辖5 个支部)、工会(主席鲍正良)、青年团(书记王福有)、妇联(主任王敏)等组织相继建立,武装部(部长王则胜)、派出所(所长杨福田)也成立起来。
  畜牧场时期可谓“鼎盛时期”,也是亏损最严重的时期。由于受到“大跃进”的影响,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加分析和研究盲目调入大批牲畜。结果,因饲料不足,又缺乏科学管理,各种畜牧大量死亡。畜舍建筑工程只求建设速度,不顾质量,几年后倒塌2/3. 1960 年就亏损44万元,1961年又亏损22万元。
  在“浮夸风”的影响下,畜牧场也出现了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两个饲养员将同时出生的几窝猪仔拼凑在一起,当成一窝,创造了母猪一窝产31仔和一窝产36仔的高产纪录。这一件事,轰动了黑龙江省,他们还带着两窝高产仔猪,应邀参加了黑龙江省在绿色草原农场召开的赛畜大会,受到了省领导的接见和赞扬。
  1962年至1963年,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畜牧场进行了整顿,陆续将7 个自然屯退回西安公社(退赔款达十多万元)。本场内部进行了机构压缩和人员精简,将480 名职工减少到240 名,管理干部由98人减少到31人。同时,取消了总场机关8个股。取消了分场,将所剩职工编成3 个生产队,一个畜牧队。经过整顿,使亏损额有所减少,1962年亏损17万元,1963年亏损13万元,1964年亏损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