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区历史考略
场区历史考略
场区历史考略
二九一农场场区,地处松花江中下游的集贤、富锦、桦川三县交界处。据历史考证,在西周至战国时期,隶属慎国。《左传》云:“禹慎、燕、毫、吾北土也”,又《晋书。四夷传》载:“在不咸山北(长白山),去夫余可之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黑龙江),其土界广袤数千里”。本场地区同属海内之地。当然在肃慎领地之中。
关于肃慎与内地的关系,据《魏书·明帝本记》记载,魏明帝4 年(公元236 年)5 月,“肃慎氏献矢”,后来很多史书都记载了肃慎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黑龙江古代氏族史纲》曰:“北魏时有勿吉兴起”。《魏书·勿吉传》称其为:“旧肃慎国也”。其地理位置“实在松花江东段和北流段的广大地区。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广大地区。”
南北朝以后。挹娄人改称为勿吉——人。分七部,历史上称“七部”(或“勿吉七部”)。其中最大的黑水靺鞨区分十六部,是赫哲族的直系祖先。辽代黑水改称生女真,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一带。后来建立金帝国的完颜部,其祖先也是来自松花江下游,牡丹江一带。元初,元王朝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设置了水达达路,同时还设置了5 个军民万户府(资料来源于张太湘,吴文衔的《赫哲族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原文载《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一期)。
由此可见,松花江下游地区早在西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我中华民族的祖先生存生活。但本场地区属于未开发地区,荒原沼泽,鸟兽栖居,大片肥沃原野,从未有人垦植。据《富锦县志》记载,辽金时代的“五国城”之第四城,奥来米城,位于今日的绥滨,在它的影响下,松花江岸出现一些部落,今日的和悦陆(现在本场二十九队以北,就是当时一个部落所在地)。
清朝末期,本场地区开始有少数汉族移民开荒生产,除福山有几户人家外,其余都是独家独户,他们在草甸子的高岗地上从事小面积开荒,搭上小马架,冬去春来。
宣统二年(1910年),富锦县城成立。本场地区属富锦县管辖。据1933年富锦县行政区划图,本场地区属于富锦县的西安村,山西村、兴隆镇村,腰屯村、永安村、梨树村地界范围之内。
据《富锦县志》记载,1929年前后,美国花旗洋行,江浙财团的陈陶贵在富锦县开办“东井火犁公司”这个公司曾到过本场三十四队、三十五队、二十六队、二十三队等地区开荒,因水大无法耕种而遁逃。直到农场建立后,三十四队处还有一幢草房,一个看房老人。看房老人自称:“这是火犁公司的房,我是给火犁公司看房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加剧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大搞转屯并户,推行“保甲连坐法”,“归大屯”,将富锦县划为七个区,农场地处当时的三区和五区,如:福山属当时的三区西安镇洪店甲,双山则属于五区的集贤镇腰屯甲。
据调查:福山屯在日寇小滨司令和石井大尉的镇压下,尸横遍野,房屋、树木均被日寇烧光。1938年前后,日寇又进行并屯,并抽调民工修筑民房和工事。1940年,日本开拓团进驻福山,为开垦荒地,掠夺粮食,曾修筑防水堤(即北大坝)。《伪满洲国史》载:伪满最后几年,重点移民地区是东北部边境地区和所谓土地造成地区。东部即伪牡丹江省,安东省、间岛省、三江省…”,又云,1938年1 月以后,日本拓务省组成义勇队开拓团进行移民……到1945年,组成的开拓团243 个,计86,500 人。这种义勇队开拓团“是日本侵略军的现地兵源”。故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国兵漏子”。但是,由于这个地方地势低洼,条件恶劣,被迫撤出。
直至1955年,本场地区除福山地区有57户人家,耕种着200 多公顷高岗地以外,其余80多万亩面积,皆是一片低洼沼泽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