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队的由来二队的由来 二九一农场二队,是在集贤县腰屯乡福兴社智勇屯的基础上组建的。从1959年组建以后,曾编为三队,1962年改称二队,二十八团时称二连,1977年改制农场后又称第二生产队。
智勇屯位于二九一农场场部正西2 公里处;西南和西北分别与集贤县腰屯公社火烧屯和韩英屯相邻。
很早以前,这一带无人居住,是一片杂树林和荒草甸子。据集贤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一个独身汉挑着挑子从吉林来到腰屯一带,看此处土地肥沃,便在此定居下来开荒种地。同年,又有一个叫张友的人从上江村讨饭路过此地,便定居下来。以后,李万仁、杨占山、曹忠臣、刘贵、刘忠举、朱国章、孙光美、司启发、王信山等户先后来此地定居”。
1930年后,李殿生携妻子儿女从佳木斯胳膊粗岭搬来此地,住在杨家店(杨继五开的一个小店,有三间土坯草屋,由此得名“杨家店”)。
李殿生会干木匠活,加上开荒种地,几年后,生活逐渐好起来。杨家店倒闭后,李殿生又与杨万山(绰号叫杨大嘞嘞),合伙开店,经李殿生提议,将两人名字中各一个字,为这个屯命名(杨万山取万字,李殿生取“生”字)。这以后这个地方便叫“万生屯”。
1932年,李殿生开始雇用长工,李的大儿子李景荣带领几个长工到“万生”屯东北一公里的地方(即现在的二九一农场二队处)开荒占地。不久,李殿生便在此地盖了房子,居住下来,后王喧家也搬来此地定居,当时只这两家。
1935年,李殿生的二儿子李景华当上了三江警务厅厅长(警左)为此,李家庄在腰屯一带颇有些名气。
1937年,李殿生被一些大户推选为腰屯保的保长,李保长家住的地方,人们便习惯叫做李保长屯。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切断抗日联军与人民的联系,实现长期统治东北的野心,强行实行归屯并户政策,将邻近的一些人家并到了李保长屯。从此这地方的人家多起来,共有六十多户,李保长为其起名叫智勇屯。
据说李殿生当保长时,在收“官刀”(即收大烟税)中克扣和贪污,在加上雇工,开荒种地,逐渐发起家来。这时李家共有二百一十多垧地(按当时计量单位是三百余垧),十五、六匹马,六、七头牛,有三挂马车,二十八间房屋,房子四周修有围墙,还修有一个炮台,家里安有电话,还备有枪支。
1939年,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和防止抗日联军,日伪强令各村屯修筑围墙,智勇屯周围修起了长达二里,高七、八尺的土围墙,四个角上均修了炮台。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在东北掠夺大量粮食,1944年从锦州迁来一批开拓民,在智勇屯东部(即现在二九一农场场部)和福山一带开荒种地,有一些开拓民曾住在智勇屯,当时还有日本测量局的七、八个人(全是高丽人,领头的叫锦子)也住在智勇屯。
1945年8 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其装甲车,坦克和军队曾路过智勇屯追击逃窜日寇。
1946年建立集贤县,智勇屯隶属集贤县腰屯区,叫智勇村。
1947年智勇屯解放了,成立了农民会,在农会主席周福和民兵队长朱奎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地主分田地运动。李保长被镇压,李家的土地全部分给了农民。
1953年,智勇屯成立了初级社,社主任是黄保风,副主任是何景阳,村长是杨青山。
1957年,智勇村与韩英村合并成立高级社,隶属永安区。智勇村编为福兴大队的一个生产队。
这时,生产资料缺乏,积累资金又少的智勇屯仍然很贫困,很多社员不断外流。1957年,本村出去参军的王焕复员后,主动放弃了去县武装部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智勇屯,担任了党支部书记,积极带领社员生产致富。他把自己复员安家的费用二千多元,交给村里作了生产基金,购置了一些农具。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老少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生产,当年就获得好收成,不少外流人家又相继返回智勇屯,王焕被集贤县评为复员转业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后又出席了黑龙江省复员转业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
在公社化运动中,1959年3 月,根据省委、合江地委,合江农垦局指示:腰屯乡的韩英屯、双山屯、智勇屯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智勇屯被编为二九一农场三队。
智勇屯并入农场前,共有71户,394 口人、整、半劳力103 人,土地271 垧,生产工具主要有马32匹,牛6 头,花轮车6 台,四轮车2 台,胶轮车2 台,双轮双铧犁4 台,铲趟机11台,木犁6 台。马拉播种机,园盘耙、镇压器各2 台。
并入农场后,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农场拨给该队土地385 垧。同时拨人了C —— 100、KS——07、热特——25、福克森拖拉机各1 台,各种机引配套农具29件,康拜因 3台。同时,由农场抽调干部6 人,机务人员22人,山东支边青年14人,加强了干部和职工队伍。此外,还增拨了马匹、猪和鸡。
一年以后,三队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当时调查情况如下:
三队1958年—1959年总产、总收入、总支出及户人收入比较表
三队1958年—1959年上、中、下三种不同劳动力个人收入对比表
1962年,腰屯乡各个生产队退出农场时,智勇屯群众自愿留在农场,被编为二九一农场第二生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