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赴戎机——农建二师赴东北创建农场经过
第十二篇 文征回忆录
万里赴戎机--农建二师赴东北创建农场经过
万里赴戎机——农建二师赴东北创建农场经过
曹 振 声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九十七师,是在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战斗部队。解放战争开始后,这支部队活跃在山东省章历地区,曾参加过著名的昌维、济南战役。一九四九年黄河泛滥时,这支部队正担负着警备济南的任务,便与济南人民一道,参加了治理黄河的战斗,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其中孙龙蛟同志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劳模大会。抗美援朝爆发后,该师移防昌维,担负预防美帝国主义从海上登陆的守备任务。1952年5 月,奉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进驻山东省广饶地区生产待命,同时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原师配属的三个团,即二八九、二九○、二九一团,分别编为四、五、六团。
1954年,在国内国际形式基本安定,党的工作重点转向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王震同志提出了大规模开垦东北荒地的建议。8 月3 日至5 日,中央农业部党组依照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指示,召集了有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魏震五局长。王世英副局长,黑龙江省农业厅田澍副厅长,农业建设二师晏成山政委,杨苏参谋长,以及东北水利局的有关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会议“研究了东北地区荒地情况,讨论了将来大规模兴垦的准备工作与农建二师转移东北进行垦殖问题”,王震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遵照邓子恢同志的指示,讨论了调动农业建设二师到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地区进行垦殖建场问题。会议指出:“农建二师到密山垦区后,生产任务初步拟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开垦土地并种植三万公顷到三万五千公顷,实行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充分利用劳动力,生产粮食,发展畜牧,经营渔业,植树造林,发展以农为主的多部门经营,力求自给,并逐步争取盈利,要制定发展生产计划,眼前的局部的生产计划要和长远的整体的建设计划结合起来,二师的各项规划应照顾到该垦区将来的发展”。
会议还指出:“农建二师今后应逐步走向企业化……逐步地由军事编制转变为适合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
8 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部同意并批转了根据8 月3 日召开的座谈会所写的《关于开发东北荒地和农建二师移垦东北问题的报告》,同时上报军委和中央。
1954年9 月,农建二师奉中央农村工作部和中央农村工委之命,由山东省广饶地区,开赴黑龙江省密山县,建立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
部队到达密山后,四团驻密山火车站,五团驻北大营,六团驻知一镇,师部在密山县城,随即开始了场址勘测和建场的物资准备工作。
195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在北京召开了农业建设师师团干部座谈会,会议继续讨论农业建设师开荒建场,彻底转业,实行工资制等问题。1955年3 月,中央农村工作部派部长助理左叶来黑龙江,同省委、省军区以及农建师领导,共同研究、解决部队开荒建场,彻底转业的一系列问题。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张开荆根据冬季中央农村工作部会议精神,专程来到密山二师师部,与后勤处的同志研究部队转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部队转业后的工资标准要“低于国防军,高于地方,不低于1954年供给制水平”的政策。农建二师后勤处根据这个精神,走访了附近的国营农场以及城市职工的工资水平,拟定了《干部战士工资标准方案(草拟稿)》,提交黑龙江省委。
4 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部分师、团、连三级干部座谈会,到会的二十多位同志,进一步讨论了场址及转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会后写给周总理、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中说:“农建二师现有干部战士八千三百余人,去冬由山东搬到东北,尚未进行开荒工作,由于该师原计划开垦的密山地区,须修建巨大的排水工程,才能种植,工程时间要三年以上,故经会议讨论,由黑龙江省委提出,在宝清以东的索伦岗,以北的张家炉,集贤的和尚屯和富锦的七星岗,建立三个或四个谷物农场。基本上以团为单位建场。”
关于转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鉴于当时全国没有实行统一的工资标准,根据“低于国防军,高于地方,不低于1954年部队供给制水平”的精神,会议讨论了黑龙江省委提交的由二师拟定的《干部战士工资标准方案(草拟稿)》,并原则同意了这个方案,还做了以下三项补充规定:
一、回家路费,根据路程远近,每人发给往返车船费和直系家属来场的一次车船费。
二、住农场宿舍者暂不扣交房租。
三、本年夏装照发,不扣工资。
为了贯彻这次会议精神,4 月6 日,农建二师召开了党委扩大会,会议讨论了创建国营农场的方针、任务,强调在创建国营农场的工作中,要做好部队转业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为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农建二师彻底转业的指示的决议(草案)》,并编发了《并于我师执行建场任务的动员提纲入《提纲》明确指出:“根据中央的指示,国营农场的方针是,投资少,收获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其任务是:“多打粮食,积累经验,培养子部,示范农民。”
师党委扩大会议结束以后,各团分头召开了党委扩大会或党委会,研究贯彻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随后各团组织干部、战士,分头勘测场址。
1955年6 月,五团在松花江北岸的绥滨县创建了二九O 农场,六团在松花江南岸的集贤县创建了二九一农场,10月,四团从宝清迁至铁力,创建了十一农场,即现在的铁力农场。
(此文曾发表于《黑龙江农垦史(党史)资料》1985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