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二九一农场始建于1955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同时行使部分政府职能,实行三级制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农场控制总面积909 427.9亩,其中耕地面积563 789.2亩,总人口17 312人。全场有 4个农业分场,38个农业生产队,7家实体公司,6家工业企业,1家驻场工业企业。
1986~2000年农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场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在农场发展史上镌刻下不朽的丰碑。
农业体制改革,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核心,围绕土地经营,通过农机具转让、土地资源的发包和租赁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大批以经营土地、农机、牲畜为主的家庭农场。1988~1995年实行“机到户、地有数、统分适度、核算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96~2000年实行土地租赁经营。农业体制改革逐步改变了由国家出钱种地、风险由国家承担的旧体制,实行谁出钱谁种地谁受益谁担风险的新体制。
与农业体制改革同时,农场全面进行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1985~1987年实行放开经营,1988~1996年推行承包责任制与厂长(经理)负责制,1997~1999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构建企业集团。
为保证和推动农业和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农场在国家、农垦总局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对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职工住房经过1987年底1988年初转让,1993年彻底出售,改福利分房为自建自买,并逐渐推行住宅商品化。职工养老保险,1984年农场内部统筹,1988年由红兴隆管理局统筹,1998年开始由农垦总局统筹。企业和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退休养老保险基金,打破了养老保险由国家统管的制度。1995年农场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实行农场、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建立《个人医疗账户》和社会统筹医疗金制度。社会统筹医疗金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体现了社会互济原则。劳动人事制度,取消了固定职工身份,实行劳动合同制;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机制;工资分配由单一的标准工资制转向效益工资、计时工资、岗位工资以及年薪工资等多元的分配形式。
15年来,农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在改革中大发展。农场15年累计盈利 7 895.1万元,净上交利税 2 116万元。2000年全场社会总产值46 09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7 253万元。1985年农场经营盈利12.7万元,2000年达到1 347万元。1986年家庭农场利润540.1万元,2000年家庭农场利润达4 731万元。
农场以农业为支柱,以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为契机,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水稻,狠抓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性建设,实施科学种田,强化标准化管理,推动了农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农业连续15年丰收,15年盈利。累计生产粮豆161.29万吨, 平均每年10.75万吨。1986年每公顷1 654.5公斤,总产5.43万吨,到2000年每公顷 6 214公斤,总产19.03万吨。
农场天然林极少,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到2000年,全场拥有防护林37 441亩,占耕地面积的7.4%,百分之百的耕地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同时营造用材林,加大绿化美化投入。到2000年末,活立木蓄积17.4万立方米,林业成为农场的“绿色银行”。林业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农场把畜牧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政策,鼓励养殖户发展畜牧渔业。1986~1997年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养私养相结合的方式,1998年之后全部采取私养。渔业从1991年开始承包或租赁经营。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得力,实施科技兴牧,农场畜牧渔业持续稳定发展。1986年奶牛存栏35头、黄牛396头、羊707只、猪4 058头、禽62 501只。2000年分别达到1 307头、2 307头、6 551只、5 719头、60 268只。1986年养鱼水面 1 410亩,1993年达到3 203亩,2000年达到2 078亩。1986年生产鱼23.86吨,2000年达到412吨。1986年畜牧业产值132.1万元(当年价),渔业产值8.4万元,2000年分别达到2 424万元、465万元。
1986年前的工业以建场初期兴建的为农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自给型经济模式的“老四厂”,即粮油加工厂、农机修理厂、砖厂和木材厂。1986年以后农场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资源,围绕市场投资上项目。先后建起了大麦芽厂、乳品厂、冷冻厂、方便面厂、饲料加工厂、化学建材厂、秧盘厂、御绿生物肥厂、米业加工厂。与此同时改造落后的工业企业。采取多元投入,内涵扩大,全质管理等措施,1986~2000年工业年年盈利,累计盈利2 290.2万元。1986~1990年工业创产值5 176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1~1995年工业创产值18 921万元(现行价),1996~2000年工业创产值17 412万元(1990年不变价)。
1986~1994年农场商业以国营为主。但个体商业发展较快,市场竞争加剧。1995年,农场撤销商业公司,从此国营商业不复存在。1986年个体商业户60家,到2000年发展到213家。1999年个体商品销售总额达到4 700万元。
农场交通运输便捷。同三公路、佳抚公路从农场穿越。1992年前,水上运输为农场交通运输的一部分。1995年 8月农场铁路专用线建成,客货运输也可以通过铁路。农场建有砂石专用公路183公里,白色水泥高级路面5公里。公路主干线到各分场、生产队都修上了沙石路。1991年开始货运全部私营,1995年开始客车产权全部归个人。1985年前客运线路 7条,到2000年增加到14条。1986年全场有载重汽车29台,货运周转量536.8万吨公里,客车7台,客运周转量538.5万人/公里;2000年全场有载重汽车85台,货运周转量800万吨公里,客车14台,客运周转量490万人/公里(站内售票数据),运输业总收入588万元。
1986~2000年,农场建筑业不断发展。1987年成立基建公司,1993年劳动服务公司基建队改为二建公司,1998年两公司实行股份制,2000年两公司合并为通江建筑有限公司,资质等级二级。15年建筑总面积13.4万平方米, 其中楼房49 813平方米, 完成混凝土路面21万平方米(其中场外施工12万平方米),1986~1995年建水泥晒场面积 167 708平方米。2000年建筑业总产值1 115万元。
电力事业发展较快,15年来新建输电线路 28.36公里,变压器容量由11 060千伏安增加到15 570千伏安。用电量2000年达到835万度,比1986年增加383万度。
农场通信快速发展。1986年全场只有 301部电话,打长途电话尤为困难。1978~1998年开通载波通信,1998年全场实现光纤通信。2000年电话拥有量达3 600部,人均占有量达到20.79%。
秉承历史,物资实行科司合一的体制。1986~1995年实行总库、分库、供应点三级供应。从1996年开始市场成为物资供给的主要渠道,1998年后实行市场调节,但物资公司仍在物资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1986~2000年销售收入40 128万元,上交农场利润509万元,获利104万元。
1986~2000年,农场先后召开三次党代会。农场党委是全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农场党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强对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群团组织及政法武装等工作的领导。坚持保证质量、改善结构、发展新党员的方针,累计发展新党员 756名。通过抓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实行民主评议、竞争上岗和干部录用公示制的用人机制以及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等,提高了党委和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好发挥了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保证党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的监督保证作用。强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1986~2000年农场党委2次荣获总局级先进党委称号,2次获党风先进集体,1次获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党委,1个基层党组织荣获总局级先进基层组织。1994年5月9日农垦总局在农场召开了垦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农场工会、妇女、共青团、武装部等组织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为农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充分发挥了主人翁、半边天和得力助手作用。农场团委1999年被评为垦区先进团委。武装部1992、1995年被评为垦区武装工作先进单位。场工会1994年被省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农林系统先进工会,1998年被省农垦工会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省职工思想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被省农垦工会评为优秀工会。1996年农场女工委员会被省农垦工会评为先进女职工委员会。
共青团结合农场实际,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激发了全场青少年争当“四有”接班人的积极性,一批批青少年茁壮成长,成为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后备军。
公安、检察、法庭、司法、民政等部门在分局党委和农场党委的双重领导下,为农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保驾护航,尽职尽责。公安分局严格执法,依法打击犯罪,热情为民服务。15年累计发案257件,破获刑事案件186件,破案率达72.3%。法庭共审结民事案件889件,经济案件277件,执行案件251件。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司法部门圆满完成“一五、二五、三五”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咨询、代理诉讼、调解公证等业务,调解民事纠纷 1 970件,调解成功率98%,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841件,解答法律咨询1 628件,帮助企业修改和签订经济合同378个。
在“科教兴场、科教兴农”思想的指导下,农场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农场成立了科技协会和12个行业学会,为科技人员开展学术研究、科普活动提供载体。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全场有专业技术人员1 140人,比1987年459人增加681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5人,中级 334人,初级428人。1986~2000年重大科研项目有4项,重点推广新技术有 6项,获管局级以上论文129篇。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向前发展。
教育事业适应了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88~1991年完成了全场小学集中办学,形成了分场办小学、场部办中学的格局。2002年小学全部集中到场部办学。这期间,教育投资逐年递增,教学设施逐渐完善。先后建教学楼 8 189平方米。中小学相继开展了电化教育,配备了微机、语音机等教学设备。农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开展教研教改,实施素质教育,使农场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高。1986年全场高中教师学历达标8%,小学8%,初中14%。2000年全场教师184名,学历达标率100%。其中高级职称42名,中级81名,初级59名。
1995年通过“普九”验收,15年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 153名,为中专学校输送学生73名,为管局重点高中输送学生 337名。农场输送到管局高中学生冯硝考入清华大学。1989年农场被农垦部授予“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政府授予“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和2000年农场被农垦总局授予“教育先进场”称号。
农场文化事业丰富活跃。1986年之后,各生产队先后建立了“三室两场” (图书室、会议室、职工活动室、篮球场、排球场),农场工会创办图书室、 职工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场修建了灯光球场。农场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组织文艺宣传队参加上级文艺汇演和调演。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体育运动会、球类比赛、歌咏比赛、扭秧歌、跳交谊舞、唱卡拉OK等。开展书法、绘画、征文等活动,同时开展企业文化建设。1998年光缆传输网络开通,网络电视到生产队,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从1992年开始,放开文化市场,歌舞厅、书屋、放像厅、台球厅不断增加,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1998年 6月之前,电影队一直坚持到基层放映。1994年、1996年农场先后被评为总局级和省级文化先进场。
农场新闻宣传工作有较大提高。90年代,强化了通讯员队伍建设,培训出了一批较过硬的通讯员队伍,1986~2000年,被新闻媒体采用的稿件 3 817篇。1993年和1994年农场被农垦总局评为广播电视先进场,1994年和1996年被农垦总局评为通讯报道先进场。较好起到了宣传农场的作用,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
1986~2000年,农场党委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牢牢地抓在手上,成立了精神文明办公室,制定了全场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使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坚持不断开展小康队、文明单位、文明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治理脏乱差,美化环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弘扬社会新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层出不穷。截止1999年底37个农业生产队已有36个被总局和分局命名为小康队。先后有8个单位被农垦总局评为文明单位标兵,5个被评为文明单位。先后有40个单位进入管局级文明单位,有18个单位进入管局级文明单位标兵。截止2000年评为农场级文明单位25个,文明单位标兵35个。1991年农场进入总局级文明单位,1992年进入总局级文明单位标兵。1994年农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1999年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1986~2000年农场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为医院增添设备,培训骨干,提高医疗水平。1992~1998年卫生系统对人事制度、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医疗技术人员聘任制、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制、女职工生育基金统筹制。1993年床位达到 100张,到2000年床位减少到60张。从1990年起农场开始创建甲级卫生所,到2000年,全场有 97%的卫生所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开展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计划生育等项工作。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6~2000年,二九一人用如椽巨笔在农场历史丰碑上书写辉煌,纵观15年来历史进程,农场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以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益于大力度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发展水稻,得益于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二九一精神,得益于上级正确领导和驻场单位以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无可否认,农场在发展的进程中也有曲折,也有教训,也有不足。但是有15年创造的雄厚基础,展望未来,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勤劳朴实的二九一人一定能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克服困难,再创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