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水稻开发
第七节 水稻开发
第七节 水稻开发
一、机构设置
1986年农业科设副科长1人,主抓水稻。
1989年农场设水稻办,主要负责全场的水田开发、水稻生产和技术服务。
1993年农场机构缩编,水稻办与农业科合并,成立生产办公室,其中设置 2人主抓全场水稻生产。
1996年农场重新恢复水稻办。
二、开发过程
第一阶段:(1957~1984年)
此阶段水稻生产处于自由种植阶段。水稻种植不纳入农场生产计划。水稻生产明显地受自然条件支配,一般是在春涝严重、旱田播不上种,又有水源条件,作为临时性措施撒播一些水稻。产品自产自销。这一时期的田间水利工程不配套,面积不稳,单产很低,最低的1961年亩产只有4.5公斤,最高的1968年,亩产也只有178.55公斤。
第二阶段:(1985~1994年)
此阶段农场水稻生产处于低速发展阶段,1985年农场第一次下发了《关于发展水稻种植的12项政策规定》,提出了发展水稻的若干优惠政策,并把水稻生产纳入农场的种植计划。1986年,一分场十七队当年开发种植水稻1 200亩,亩产 330公斤,总产428吨,获得当年开发当年盈利的成绩。1987年 6月,农场首次组织分场和有关科室领导到庆安、方正等地参观、学习水稻种植。1988年,农场首次聘请农垦水稻专家到农场讲授水稻栽培技术。1989年农场正式成立水稻办,负责全场的水稻生产,这一年全场水稻面积首次突破万亩大关,实际达成 967公顷。在这10年中,水稻面积从1985年的194.6公顷发展到1994年的1 131公顷。10年平均公顷产量2662.5公斤。
第三阶段:(1995~2000年)
此阶段为农场水稻生产快速发展的阶段。
1994年底,农场下发了《关于加快水稻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同时受水稻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1995年新增水田1 200公顷,达成2 333公顷,是建场以来水稻开发面积最大、达成面积最多的一年,到2000年全场水稻面积已发展到18 666公顷。平均每年以近 3 333公顷的速度超常规发展。在水稻面积快速发展的同时,单产也大幅度提高,公顷产量已由过去不足 3 750公斤,提高到 7 500公斤以上。此期水稻开发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五队、六队、十队、十二队、十七队、二十一队、二十九队等一批专业化水稻生产队, 万亩以上的生产队8个,实现了队队有水稻。
三、新技术应用
这一时期,水稻新技术应用主要有工厂化育秧技术,盘育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钵苗抛(摆)栽技术,岩棉育苗技术,大棚育苗、微喷给水技术。
四、人员引进
从1985年开始,农场的部分生产队从外地引进水稻种植户,示范发展水稻生产。1995年,农场先后同绥化市利民镇政府和庆安县政府签订了水田开发合同,开发面积近 2 000公顷。到2000年,农场已从五常、绥化、庆安、绥棱、舒兰等地先后引进水稻种植户 1 600余户,承包面积占全场水稻种植面积的68%,是农场水稻生产的主要力量。
五、生产规模及成果
从1986年到2000年,水稻面积由615公顷发展到18 000余公顷,水稻的公顷产量由2 231公斤提高到7 575公斤。水稻总产由 1 372吨提高到153 305吨,水稻已成为农场的第一大主栽作物,在农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