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九节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九节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场自建场以来,一直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特别是进入90年代开始了生态场、队建设工作,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层次发展,在稳定种植业的同时,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渔、加工业全面协调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环境质量,使农场步入良性循环轨道。1994年被省政府评为“生态农场”,1997年农场被调整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2000年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是生态示范区系统工程的重点。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
1、外水内侵,内水无出路,水害频繁, 耕地生态环境脆弱。90年代前,农场遭受多起洪涝灾害侵袭。由于泄洪能力低,水利工程不配套,加上地势低洼,易形成内涝。涝年耕地大面积弃耕或农作物绝产、减产,损失巨大。
2、风害。80年代中期以前,林带尚未建成,风灾严重, 大面积表土被刮走,致使种子裸露,作物倒伏。
3、土壤理化性状下降。土壤板结,通透性差, 养分不易释放,抗旱抗涝能力减弱。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有机养分补充不足,养分偏耗和水浸流失,使部分土地退化。农场接近 70%的耕地为粘质土壤,由于耕作不良,形成 8~12厘米的犁底层,其耕层库容达18~20厘米,既不抗旱也不抗涝。
4、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场3.3万公顷耕地,中低产田面积2.2万公顷,占总面积66.7%。
5、1987年东荣煤矿的开发,加重了农场辖区的环境负荷,塌陷, 矸石山、粉尘等,严重影响地表生态环境。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为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开展了以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治水工程建设
1987~1994年,在建场以来治水基础上又大上水利工程,在 8年内共投资1 694.02万元,动用土石405.25万立方米,先后完成加固松花江防洪堤工程,清理扩建南部、北部涝区总干和排干,新建南部抽水站等工程,初步搭建起了封闭外水排除内涝的水利工程框架。
1995年起农场再掀水利建设高潮。对堵外水的二道河堤防和幸福干渠进行加高培厚,使之全部达到十年一遇标准,实现了农场封闭外水内侵的构想。与此同时,对 100多条总干、排干和支渠进行清淤扩建。在清淤过程中农场通过改造路边荒地、弃土堆,改造重点建设沟渠和挖林带断根沟,共解放和增加耕地266.67公顷。并且采取倾斜政策实施重点治理。在重点治理一分场3个生产队和四分场涝区过程中,建成桥、涵、闸63座,新增装机容量630千瓦,增加强排流量11.68立方米/秒。投资20万元建成的二十一队泵站,将上游稻田排出的“废水”用于66.67公顷水稻的灌溉,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合理利用了废水,节约了水资源。到1999年 7月农场已建成干渠、支渠、斗渠三级配套的排水体系,拥有总干、支渠和斗农渠4 500多条,共计8 498.9延长公里。拥有桥、涵、闸794座,大小抽水站 9座,总装机2 700千瓦,强排量达46.582立方米/秒。1999年农场又投资1 000多万元,加固松花江大堤达到二十年一遇标准,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利设施,减轻了外洪和内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绿化工程建设
80年代农场开始把林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力求通过发展林业改善失衡的自然环境,到1997年全场已累计营造人工防护林4 466.67公顷,建成农田防护林带2 800多条,大型防护林带6条,其中四队至东河乡防护林带全长14.5公里,宽44米;福山至三十队的通江路林带27公里,使全场52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森林覆盖率达7.4%,林木净生长 1.4万立方米,总蓄积量达17.4万立方米,成为全省造林先进单位。1998~1999年农场又加大了造林步伐,森林面积达到6 117公顷,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0.2%。同时,农场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栽植绿化树47万株,种植绿篱 1.6万延长米,修建花池花坛7.6万平方米,种植花带31.4万平方米,种草坪 4.2万平方米,全场人均绿地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6%,农场还对草原严格保护,鼓励放牧,禁止开垦。
绿色植被的增加,降低了风速,提高了农田气温,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小气候,为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农田基本工程建设
为了改良低洼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农场首先对地势低洼、理化性状较差和有盐渍化的土地,实施台条田改造,共建成高产稳产台条田10多万亩,使台条田的作物产量比原来提高50%以上。其次扩种水稻,实施以稻治涝。到2000年已发展18 66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同时,农场还对排水不畅、有积水坑和本田串灌较多的老稻田进行改造治理,使沟、田、林、路、苗床地相配套。保证排灌畅通,减少了盐碱危害。大面积开发水田,不仅合理利用了低洼地,而且相对提高了旱田的用地标准。
(四)沃土工程建设
针对土壤理化性状差、肥力下降问题,农场采取一系列改善土地质量措施。一是科学耕作。实施以调水为目的,以深松为基础,以少耕为前提的耕作制度。扩大伏秋整地面积,坚持深松和耙茬的结合,构建土壤水库,发展雨养农业,有效地调整了水、肥、气、热。二是测土施肥,因土、因作物调施肥量和氮磷比例,坚持增施微肥、菌肥、叶面肥。三是严格实施秸秆还田。四是坚持用养结合,合理轮作。把每亩提取 2元地力培肥基金,种植甜菜户每亩缴纳60元土地肥力补偿基金写进土地出租合同文本中,使沃土工程各项建设工作有了保证。
(五)开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90年代后期农场依据绿色品牌开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1999年农场建成 23 333.33公顷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同时农场还积极发展绿色食品肉牛。投入40万元,对作物秸秆进行青贮、微贮,制成饲料 1 000吨,用于饲养肉牛,肉牛的粪便作肥料。投资30万元建成有机肥厂,投资50万元建有机食品水稻、蔬菜的育苗基地。由科技开发中心试验“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即将棚室蔬菜生产、畜牧养殖、沼气池和农户生活“四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
(六)产业工程建设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场在发展粮豆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追求全面协调发展。在农作物结构调整上,压缩小麦、大豆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甜菜面积,使这些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 50%以上。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积极发展畜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场依托粮豆和畜禽等农副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粮油食品总厂、麦芽厂、乳品厂、农业技术开发中心、种子公司等企业成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到90年代后期,农场已初步建立了农、工、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农业循环体系,促进了农场区域内各种资源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提高了利用率和产出率。
生态农业建设,使农场农业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保证了农业稳定,持续发展,从1986年到2000年,连续15年丰收盈利。